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谢浮名:坚决戒除病态的“处女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00:00 红网

  何谓情结?情结就是感情纠结一处,缠绕得乱丝一般,解不开,理还乱,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东西。这东西抛不开,放不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正如饕餮之徒,白天想的是美食,晚上梦的还是美食,上餐桌非美食不欢,摆龙门阵非美食不谈,恋美食成狂,嗜美食成癖。这情结叫饕餮情结。

  中国男人有一种情结,其严重程度,饕餮情结与之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
处女情结。

  简单说来,男人们的处女情结包含如下几个要素:

  1、眼里只有

处女膜。在中国男人心目中,处女膜就是贞节的代名词。哪一个未婚女性没有了处女膜,无论是什么情况下丢失的,都不贞节!

  2、唯愿天下未婚女性个个都拥有处女膜,天下任何男人都不能去动它,以使自己能至少有一次机会享受到捣破那层膜的快感。

  3、至于自己,又当别论。人家动不得的,自己做梦都在想着动它,有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如此恋膜成狂,害死了好多女性,也害惨了男人自己!

  这种可恶的处女情结是怎么来的?根本的一点,是男人卑污的自私心理通过上千年的酱缸文化积淀而成。

  在封建时代,宗主国要求属国只从属自己。如有某小国同时和两个大国交好,被称做“贰”,会为人所不齿,受到大国的讨伐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统治者要求臣民对他尽忠竭智,一朝做了他的臣子,就必须从一而终,如果另投明主,将被骂做“贰臣”,连同列祖列宗跟着倒霉。而作为统治者,根本不管自己是如何残暴荒淫,不配臣民的效忠。儿女对父母,必须千依百顺,稍有违拗,即被视为忤逆不孝,要被逐出家门,死后也进不得祖坟的。

  之所以以上种种荒谬的行为被看作天经地义,根本原因就在于宗主国对属国、君主对臣民、父母对儿女,都视为私有财产,视为禁脔,自己可以随便处置,其他人无论如何碰不得!

  由此衍生下来,丈夫完全占有妻子,就成了铁律,成了牢不可破的道德准则,因为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

  妻子是否丈夫的私有财产,这里暂时不展开讨论,夫妻间的互相忠诚,是责任,也是义务。本文所述,中心不在这里,而在某些男人将独占心理无限扩大化,要求女性还不是自己妻子之前就得提前为自己守住处女膜。

  这是何等荒唐的心态!

  你的私有财产,你如何处置,是你的权力,无可置喙,就算你的妻子也是你的私有财产吧,你对她有什么过分要求,人家也不来管你。可是,未婚女性们还处于准妻子状态,甚至于还根本不认识你,和你没丝毫关系的时候,你居然也来苛求她那层处女膜,不是太荒唐无耻了么?

  这种独占心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漫长的封建时代是催生这种心态的温床。

  还在汉唐时期,中国男人似乎还没有这么无耻。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人公刘兰芝不堪阿婆虐待,主动放弃焦家媳妇的名分,按现在的流行语,她休掉了丈夫,光明磊落的回了娘家,似乎并没有被骂做寡廉鲜耻,受到指责和歧视。回娘家后,人们也没有因为她不是处女,就看轻她,反倒是媒人络绎不绝,踏破了门槛。求亲队伍里有“窈窕世无双”的县太爷三公子,有身世显赫、富贵多金的太守五少爷。对刘兰芝,谁也没有处女情结。

  至于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风流倜傥,文采风华并世无两的司马相如并不因为卓文君新寡,没了那层膜就毅然放弃凤求凰的行为,当时也没谁认为卓文君不贞节。

  对未婚女性,真正要求守身如玉,是道貌岸然的礼教盛行的宋代。道学家们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口号从此成了束缚包括未婚女性在内的所有女性的枷锁。

  不可否认,“节”有时比生命重要。2000多年前,孟老夫子就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里的“义”,也可以换称为“节”的。不过,后人把“节”狭隘的理解为女性的贞节,再将贞节聚焦于处女膜,这一荒谬的转换,经过若干年代的积淀,就形成了酱缸心态。

  时代发展到21世纪,这可耻的独占心态,处女情结,仍旧毒蛇般盘踞在某些中国男人心头,因此才有人造处女膜的流行。

  更可恨的是,某些无耻富豪,打出的征婚广告里,第一条要求就是“必须处女”,而无耻的媒体对这种坚守封建信条,侮辱女性的广告非但不制止,反而推波助澜!

  将处女情结批垮批臭,是我们新时代的人,包括男性和女性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谢浮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