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王石川:易中天当众脱鞋不失学者身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00:05 红网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易中天会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比如,在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时,为让观众对“避席”理解得更透彻,易中天特意拿了张席子铺在讲台上,然后脱下鞋子示范汉朝“避席”的礼仪动作。对此,一些学者和他的朋友认为他这样亲自示范有失学者身份。(5月10日《北京晨报》)

  这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指责,易中天为了让观众理解透彻而脱鞋示范,不仅不会失分反而为个人魅力加分,何来有失身份之说?难道易中天正襟危坐、趾高气扬才不失身份吗?难道易中天满嘴官腔、居高临下才不失身份吗?我不知道指责易中天的某些学者,到底是如何定义身份的,但如果仅仅因为脱鞋示范就下“有失身份”的断语,就不免狭隘和浅陋,这种身份还是不要为好。

  在一个崇尚平等的公民社会里,题中应有之义就是祛除等级观念,破除身份意识。诞生于1948年12月10日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写道:“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奋斗的目标即是让人人有尊严地生活,可是偏偏有人泥古不化,人为地制造身份差别,在学者和观众身上贴上不同的标签。这让人无法不失望。

  据报载,对易中天大量引用现代词汇的“文评书”式的讲座方法,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包括同事、同道和同行等则评论为“误人子弟”和“满嘴跑火车”。一种活色生香的讲座备受观众激赏,却遭受同行斥责,表面上是看是他们对易中天讲座理念的不认同,实际上折射的仍是傲慢的学术习气,这种习气以维护学术身份为目的,高高在上,顽固僵化,不肯迎合大众,拒绝与大众为伍。

  联系到日前沸沸扬扬的“刘心武揭秘红楼”事件和“韩白之争”,答案便迎刃而解。同样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讲演的刘心武,因其新鲜生动的讲座受到民间追捧,但遭到主流红学界的“围殴”,认为其“生编硬造”。对此学者朱大可一针见血地指出,主流红学家仍然拒斥刘心武“猜谜”式的“异端”,是一种可笑的学术自宫,他们凭借“官学”的身份,掌控学术权柄。“韩白之争”也是如此,白烨之所以被韩迷嘲讽,就在于白烨的居高临下,比如他认为只有取得传统文学圈“认可”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学。因此,“‘韩白之争’与其说这是代际和时间的断裂,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空间冲突,它包含着主流价值和非主流价值、官方立场和民间立场之间的激烈矛盾”。

  其实,许多学者急不可耐地指责易中天有失身份,更多的隐喻在于,他们看到易中天大受民间礼赞,心理失衡。一方面怕自己所谓的主流身份被边缘化的恐惧心态,另一方面因为无力像易中天那样“

无厘头”地讲座而气短,从而高擎“有失身份”的大棒挥向易中天。毋庸讳言,真正的学者恰恰能抛却身份意识,走出书斋,到民间去,与底层百姓同气相求,为平民大众鼓与呼;而有良知的学者从来不会制造等级意识,向公众灌输等级观念,强化臣仆意识,这样的学者无疑是伪学者伪精英。

  已经成为“大众情人”的易中天坦言,他更愿意做亲民学者。“亲民学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认为你就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一个亲戚,一个朋友,一个熟人。他不觉得你和他之间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也更不会觉得你是高高在上在那儿传道。应该就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亲民学者才是可敬的学者,因为他不伪善不膨胀更不会死扛着身份不放。显然,在一个公民意识越来越蓬勃发展的社会里,公众是不会认为亲民学者有失身份的。

作者:王石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