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事以籍宇航员秘密使命:做抵御伊生化武器试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10:14 环球时报 |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前不久不幸失事,殉难的宇航员中有一位以色列宇航员———伊兰·拉蒙。他不仅是宇航员,更是一位具有4000小时飞行时间的战斗机飞行员。1981年6月7日,拉蒙才27岁,就受命驾驶新型F—16战斗机飞到巴格达郊区,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那时伊拉克正准备用这个核反应堆生产军用钚(化学性质与铀相似,是制造原子弹的主要原料之一———译者)。因此,拉蒙早已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不过,谁也没想到,他的秘密太空之行再次把他同伊拉克联系在了一起。他身上负载着航天业太多的秘密,他的特殊 拉蒙的真正使命 伊兰·拉蒙能成为宇航员一事,还要追溯到1995年华盛顿的一次晚宴。当时正在访美的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向克林顿提出希望能有一名以色列人参加太空飞行。以色列希望有自己人在离地球上空约200公里处测量地中海的沙尘。后来拉蒙的一位同事打电话问他是不是想飞得更高点,当时,拉蒙还以为这纯粹是个玩笑,可实际上,他走向休斯敦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计划此时已经启动。 1997年,以色列国防部瞒着科技界,把拉蒙选择为以色列的第一位宇航员,并拨款200万美元送拉蒙及其家属和一位马约上校到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 培训。马约是拉蒙的替补人选,以便在意外情况下能够接替拉蒙。 但国防部的这个举动激怒了以色列科技界。本来特拉维夫希布拉大学的两位教授已经在借助卫星从事地面沙尘的研究。可这次他们被撇在一旁。 拉蒙登上“哥伦比亚”号的官方使命是分析大气中的沙尘。以色列海法科技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焦拉·沙维夫说:“这都是表面的。”特拉维夫情报局一位官员的话似乎道出了一些真相:“由于担心伊拉克会对以色列发动先期性攻击,所以连此次与拉蒙同行的其他几位宇航员都把拉蒙的工作放到了优先位置。” 那么这位军人出身的宇航员究竟在研究什么呢?据可靠消息:在“哥伦比亚”号的16天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操纵摄像机,而后直接把图像信号发送到以色列航天局,供其研究伊拉克沙漠地区的风和沙尘情况。拉蒙还进行如何抵御伊拉克生化武器的秘密试验。 以色列生物研究局 拉蒙传回的所有数据都被送到了以色列生物研究局。科学家们在这里研究气流是如何将污染物质从伊拉克传播到以色列的。在生物研究局的试验室和车间里,生产着各种各样的生化武器。 生物研究局的外观很普通,矿砂色的混凝土墙上只有几扇窗户,但事实上它是以色列绝密建筑物。它在内希奥纳郊区的确切地点,已经被从特拉维夫的电话簿上抹掉;地图上也没有它的名字;飞机禁止从它的上空通过。生物研究局,1952年建在一个地下混凝土掩体里,现在,面积已经扩展到10公倾。地面上的果树早已不见了,而代之以布满了感应器的又高又厚的墙体,四周有重兵保守。它的大门要经过语音密码和面孔确认才能打开。 生物研究局的生化学家和遗传学家们在地下实验室里和装在瓶子里的致命毒剂打交道。实验室拥有可以产生致命后果的食物中毒毒素、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以及炭疽病毒。在另外一些带有加压舱门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研制的是各种神经毒剂。不过,据说,拉蒙与这里的生化武器试验完全无关。 一生充满了荣耀 拉蒙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他已经成为国家的骄傲。他1972年中学毕业后就从军,两年后成为以色列空军飞行学校的学员。 在以色列人的眼中,拉蒙20世纪80年代初干过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当时法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帮助伊拉克在离巴格达19公里处的奥希拉克建设一个核工厂,即将生产出钚。但以色列政府对此不能容忍,下令炸毁那座工厂。拉蒙在那次行动中的任务是发射出一种信号,迷惑伊拉克的雷达,使伊拉克人将这8架F—16战斗机组成的机群错认为是一架大型民用 飞机。行动成功之后,他的名气在以色列军界迅速传开,不久被任命为飞行中队的指挥官。1994年晋升为上校,并负责领导空军一个武器开发和采购的部门。 “哥伦比亚”号的悲剧再次给拉蒙罩上了英雄的光环。以色列科技界的不同声音(称他为太空旅游者)也平息了。失事时,拉蒙身上还带着两样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这是他特意带到太空上去的。其一是一部只有名片大小的微型《律法书》(记录犹太教教规的圣经),是纳粹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送给他的。这部《律法书》“代表了犹太人民在黑暗的日子里生存的智慧”。第二件东西,是一位14岁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少年的铅笔画《月亮》。“对于拉蒙来说,这次飞行是他在空中祭奠大屠杀所有遇难者的机会”。拉蒙79岁的父亲埃列塞尔说,他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 但是拉蒙太空之行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哥伦比亚”号上惟一的谜团。就在上星期,美国国民警卫队的士兵们在得克萨斯州一个叫布朗森的镇上还找到了一个从“哥伦比亚”号上掉下来的高度机密的仪器。随着拉蒙秘密的逐步揭开,以色列人怀念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在世人眼中大打折扣了。▲(摘自2月9日西班牙《世界报》)〔西班牙〕戈登·托马斯刘京胜编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