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美伊八十年恩怨情仇:两国缘何决战海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6日13:45 今日世界 | ||
殷罡 宛志诚 背景资料:海湾 海湾,也称波斯湾。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宽180-320公里, 海湾四周,从东向南,围绕着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八个国家,被称为海湾国家,或海湾地区,总面积约为4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8亿。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海湾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 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1991年海湾战争后,海合会六国大力发展与美国关系。沙特、科威特和巴林允许美国在其境内建立空军基地;上述3国和卡塔尔允许美部署地面部队,同意美在海湾地区设立中央战区指挥部,监视该地区的事态动向。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还与美国签订了长期"联合防务协定",允许美使用这些军事基地储存美国武器装备。同时海湾国家纷纷购买美国军火,以加强军事防务力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美长期驻军海湾,且在阿以和谈中偏袒以色列、压制阿拉伯国家,坚持对伊拉克实施国际制裁,造成伊人道主义灾难不断加剧等,引起阿拉伯国家日益强烈的反美情绪。海湾国家也随之调整了亲美立场,逐渐拉开与美距离。 "9·11"事件后,美国内反沙特情绪上升,指责沙特资助恐怖主义,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对沙政策。大批在美留学、经商、工作的沙特人遭到美警察的监视、盘查甚至拘捕,沙资金开始从美抽逃,一些双边合作项目被搁置甚至取消。沙特政府对其公民在美遭受歧视极为不满,要求美重新审议其中东政策,反对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特别是美国在沙特驻军问题使沙特王室面临来自国内越来越大的压力,沙美关系面临挑战。 伊拉克的石油与油田 随着美英军队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伊南部靠近海湾的油田已基本处于美英军队的控制之下。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伊原有73个油田,约2000口油井。海湾战争后,伊石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只有24个油田维持开采。伊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海湾战争前,伊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海湾战争后,由于大部分开采设施和油库被毁,伊石油日产量降至30万桶。2000年,平均日产原油增加到280万桶。伊北部的基尔库克、南部的鲁迈拉和祖拜尔是三个最大的油田,其产量占伊石油总产量的90%。伊北部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脉的山前地带,是个老油区,由基尔库克、巴伊哈桑、艾因扎莱、纳夫特哈奈、坚布尔等油田组成,2001年原油日产量约100万桶。基尔库克油田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达100亿桶,是伊主要的石油产地。 伊南部油田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三角洲地带,是个新油区,主要有鲁迈拉、北鲁迈拉、祖拜尔、布祖甘、马季农、西古尔纳等油田。鲁迈拉油田是伊最大的油田之一,已探明原油储量为110亿桶。 美、伊的八十年恩怨 对过去80年美国同伊拉克关系的回顾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美伊关系的演化折射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也预示着我们这个世界未来几十年的秩序和格局走向。 早期盟友关系 美国同伊拉克之间的实质性关系比英、法晚。1921年,经受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统治的伊拉克在英国的安排下获得独立,此时的美国被英国和法国排除在中东事务之外。原因很简单:美国国会否决了包括瓜分原奥斯曼领地在内的《凡尔赛和约》草案,从而放弃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东地区的机会。 此后,美国一直试图在中东地区树立"支持民族自决","反对殖民主义"的形象,得到了众多阿拉伯人的好感。伊拉克费萨尔王室和历届伊拉克政府领导人都希望美国在中东事务中发挥一些作用,以便削弱或摆脱英国人的控制。1941年4月,德国曾在伊拉克策划了一场亲纳粹政变,正是美国使馆掩护了伊拉克王室,使之成功逃往国外,避免了纳粹分子的追杀。 1954年,美国同国王费萨尔二世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伊拉克成了美国在中东建立的亲西方的军事联盟的中坚力量。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终于赢得了东山再起的伊拉克王室的信任,赛义德首相亲赴华盛顿,表达了伊拉克政府希望同美国建立密切关系的愿望。战后,美国加紧了向伊拉克的渗透,并在1954年同伊拉克签订了军事援助协定,为伊拉克提供了武器和军事顾问,当英国势力在中东彻底衰退后,伊拉克成了美国在中东建立的亲西方的军事联盟《巴格达条约组织》的中坚力量,国王费萨尔二世也成了在中东地区抵抗苏联势力扩张和抗衡纳赛尔影响的旗帜性人物。 卡塞姆的军事政变 无奈好景不长,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精锐步兵旅旅长卡塞姆将军效法俄国十月革命,趁奉命调防约旦之机,发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一个旅的士兵攻入王宫,将年仅23岁的费萨尔二世及所有王室成员斩杀殆尽,同西方合作了20多年的老首相赛义德也在逃跑途中被"人民"擒获,当场处决,"赤身裸体被拖在街上示众"。卡塞姆政权迅即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埃及等阿拉伯民族主义政权的承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在一夜之间被卡塞姆的革命所摧毁,美国和伊拉克从此结下难解之仇。 卡塞姆的外交并不是绝对地"一边倒",他同时还向西方发出了友好表示,并采取了保护在伊拉克的西方公民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一些措施。正是由于这一点,卡塞姆刚上台便遭到了主张"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非议。一年之后的1959年,卡塞姆便遭到暗杀,但幸免于难。而执行这次暗杀的,正是日后在中东地区"叱咤风云"二十多年,目前成为世界焦点的萨达姆·侯赛因。当年,这位复兴党骨干分子才22岁。 高举反美、反以大旗的萨达姆 卡塞姆革命之后的伊拉克陷入了10年混乱,政变与反政变层出不穷,各派势力尽管你死我活地争斗,但反美的旗帜却个个高举。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拉克断绝了同美国的外交关系。 1968年7月17日凌晨3时,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另一个强权人物纳伊夫率领政变军队突袭总统府,成功地夺取了政权。两周后,萨达姆独自发动了另一场政变,亲自持枪将已经当上了总理的纳伊夫逼往国外。此后的萨达姆耐心"辅佐"了老总统哈桑·贝克尔11年之久,正是在这11年间,世界处于冷战棋局中,聪明的萨达姆一方面远离了美国,一方面也没有投入苏联的怀抱,使伊拉克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阿拉伯世界树立了"大英雄"形象。国民总产值增长了至少5倍。 萨达姆实际控制的伊拉克表现出了强烈的反美反以立场。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全面反攻,并非"前线国家"的伊拉克竟然派出2万精兵和拥有300辆坦克的主力装甲师,协同叙利亚军队向戈兰高地发起勇猛冲击,并向埃及前线派去了73架战机,参加对西奈半岛以军防线的攻击。尽管伊拉克装甲师被以军击溃,戈兰高地留下了80辆伊拉克坦克残骸,但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形象已经完全确立。 与此同时,萨达姆力主收回了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全部股份,美国石油公司受到的损失最大。随着1973年战争的收尾,伊拉克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进程,美伊关系只剩下了数额不大的双边贸易。 70年代末期,双边关系有所缓和,美国公司开始在伊拉克承建一些基础建设项目,例如改造港口、铺设石油管道等。到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时,美国已成了伊拉克第三大贸易伙伴,对伊拉克出口额已超过了4亿美元。显而易见,在冷战棋局中,为了避免苏联阵营的壮大,美国不可能完全抛弃伊拉克。 两伊战争改善美伊关系 两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领土问题。历史上,由于中东历经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伊朗与伊拉克在帝国之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国边界长期无法说清。1847年,奥斯曼帝国(当时伊拉克为奥斯曼帝国统辖的省)同伊朗签订了《埃尔祖姆条约》。条约规定,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汇流而成的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奥斯曼帝国。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伊两国于l913年和19l4年先后签署了《君士坦丁堡边界议定书》和《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将阿拉伯河东岸霍拉姆沙赫尔港的停泊权让给伊朗,同时规定阿拉伯河除霍拉姆沙赫尔港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外,其余地段仍以河流东岸靠近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河道主权归奥斯曼帝国。伊朗对这种划分方法深为不满,在伊拉克l921年独立后,伊朗多次要求重新划定阿拉伯河的边界。1937年,伊朗与伊拉克又签订另一边界条约,规定除伊朗阿巴丹港附近一段和霍拉姆沙赫尔港附近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外,其余均以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伊朗对界河的其它部分只有使用权,航行时应向伊拉克交税。 20世纪60年代,伊朗在美国援助和石油美元的支持下不断崛起,再次提出重新划定两伊边界。l969年4月,伊朗政府宣布废除l937年的条约,伊拉克反对,并主张由国际法庭仲裁,双方争执不断。1975年3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阿尔及尔举行首脑会议期间,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在两伊之间进行调停,促成伊朗国王巴列维和时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的萨达姆·侯赛因举行会谈,并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规定两国根据《君士坦丁堡议定书》和《划界委员会的会谈纪要》最终划定两国陆地边界,并以主航道中心线来划定两国在阿拉伯河的边界,原来为伊拉克一国拥有的这段阿拉伯河的主权变为两国共享。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不仅美国对伊朗宗教革命感到恼火,伊朗的所有周边国家都感到了威胁,因为霍梅尼公开喊出了"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口号,并且定下了"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的理论。霍梅尼将伊朗同全世界对立起来。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政权,引起伊拉克和其它海湾国家的恐慌。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了伊朗的一切,而且伊朗革命后政局持续动荡,严重地削弱了伊朗的军事,军事实力大幅度下降,而伊拉克此时却发展迅速,成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认为,这是打败伊朗、确立自己在海湾地区强国地位,废除伊拉克在1975年被迫同伊朗签订的《阿尔及尔条约》,收回400平方公里"被占领土"和两国的界河--阿拉伯河的航道主权良机。于是要求修改《阿尔及尔协议》为名,试图彻底打跨伊朗。 1980年9月l7日,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次日,伊拉克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要求进入阿拉伯河的一切船只必须挂伊拉克国旗。9月22日上午,伊朗军队向挂伊拉克国旗的两艘日本船、一艘希腊船开火。萨达姆乘此良机,发动了对伊朗的全面进攻,萨达姆下令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威慑性打击",大批伊拉克飞机对包括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空军基地在内的l0个机场和空军基地进行轰炸。下午,伊朗出动陆海空军进行反击。 1980年9月23日凌晨,伊拉克出动10万大军分三路闪电般攻入伊朗。伊朗仓促应战、被动防御,两伊战争正式爆发。几个月内,伊拉克占领伊朗约两万平方公里土地,部分地方深入90公里。大敌当前激起伊朗人的爱国情绪,伊朗人暂时抛开内部纷争,从l981年10月到1982年4月,先后发动了阿巴丹战役、布斯坦战役、胡齐斯坦战役和圣城战役,收复了大部分失地,迫使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 l982年7月,伊朗开始越境追击,占领了伊拉克的一些领土。伊拉克在美国及其它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筑起了多层防御阵地,以其拥有的空军和装备优势逐渐顶住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萨达姆心里明白美国需要他 对于伊拉克同伊朗的战争之初,美国是笑在心里,也忧在心里。笑的是终于有一个打手为美国出气了,忧的是一旦伊朗解体,苏联势必乘虚而入。此时的美国最愿意看到伊朗和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两败俱伤,同时瘫痪。因此,美国宣布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 美国怎么也没想到,两伊战争很快进入胶着状态,战争竟打了8年。萨达姆的军队遇到了伊朗士兵的拼死抵抗和异常凶猛的反攻,即便是绵延数公里的地雷阵,也挡不住从学校直接走上战场的成千上万的少年敢死队员的进攻,这些无所畏惧的少年腰间别着打开天堂大门的塑料钥匙,欢快地在地雷阵中从容赴死,伊拉克军队不得不节节败退。当时的里根总统坐不住了,美国决不允许伊拉克这个直接同伊斯兰激进势力对抗的堡垒被攻破。美国不再顾忌伊朗的反应,开始暗中扶助伊拉克,默许所有国家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并顺应海湾国家的要求,支持建立海湾国家合作防御体系,以便同伊朗长期抗衡。 1981年4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德雷珀应邀访问了巴格达,启动了恢复外交关系的进程。1983年12月,现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作为总统的特使前往巴格达,与萨达姆进行了长时间秘密谈判,表示美国希望立即恢复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据拉姆斯菲尔德的伊拉克之行不到一个月,美国和伊拉克便在1984年1月正式恢复了外交关系。为了合法地向伊拉克提供各类援助,里根政府不顾国会的反对,将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上删除。对于萨达姆开始用化学武器对付伊朗敢死队一事,美国则同大多数国家一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有一些民间组织在媒体上大喊大叫。在美国的帮助下,在阿拉伯国家数百亿美元的资助下,萨达姆似乎有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与伊朗相持。 此后,美、伊关系得到了畸形发展。美国不仅同伊拉克分享范围广泛的情报,还通过第三国向伊拉克提供用于大量杀伤人员的集束炸弹。据新近传出的消息说,里根政府和老布什政府都曾授权向伊拉克出售大量军民两用装备,甚至向伊拉克提供了获取生化物武器的便利,其中包括有毒的化学物质和致命的病毒样本。正是在美国和几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帮助下,伊朗的霍梅尼终于打不下去了,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火。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7日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一年前通过的两伊停火决议。1988年7月l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两伊最终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火。 l987年,由于两伊频繁袭击对方的石油设施和油轮时。伊朗为了遏制海湾国家支持伊拉克,对前往科威特和沙特装油的各国油轮实施袭击。应科威特的要求,美国舰队从l987年7月22日开始以"护航"为由,进驻波斯湾,随后又成立了"中东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加强所驻海湾美军各部之间的协调。从此标志着美国军事力量正式进入海湾地区。 在8年的两伊战争中,两国死伤人数达100多万。据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达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至少推迟20至30年,却使美国军舰名正言顺地进驻了海湾。 萨达姆成为美国头号敌人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不仅身负巨额债务,而且面临繁重而艰难的战后重建问题,亟待恢复其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石油工业。然而,伊拉克虽为海湾强国,但它在波斯湾的海岸线却不到60公里,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其对外经济联系主要通过阿拉伯河出海。两伊战争中,由于伊朗的封锁,伊拉克赖以生存的海上石油出口几乎被封死。伊拉克不得不花费巨资扩建陆地输油管道,经过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从地中海和红海出口石油。两伊战争后,两伊在阿拉伯河主权问题上的争端尚未最后解决,而阿拉伯河河道在战争中被沉船阻塞,短期内难以恢复通航。两伊战争的教训使伊拉克意识到,需要与科威特重新划分边界,以寻找新的出海口。 科威特历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下属的一个县,1899年被英国侵占,其后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奥斯曼帝国衰退后,伊拉克于1932年独立,参照l913年英奥双边协议与科威特划分了边界。l961年6月l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但伊拉克一直强调科威特是"伊拉克整体的一部分",遭到科威特反对。l963年伊拉克爆发革命,上台的复兴党政府承认科威特独立,两国签署了伊科边界协议,但科伊之间仍有l60公里长的边界尚未划定。 两伊战争结束后,为掌握波斯湾出海口的主动权,改善自己在海湾地区不利的地理条件,伊拉克在与科威特的边界谈判中,要求科威特割让位于海湾北端科威特海岸的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伊拉克对科威特的边界和领土要求与石油资源有关。科威特得天独厚,地下有三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并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科威特处于盆底,周围石油皆向盆底涌流,使科威特油田多年储量不减。伊拉克部分油田则位于盆壁。伊拉克遂指责科威特在伊拉克边境采油影响自己,并要求赔偿24亿美元的损失费,同时还提出要科威特让出在两国边境地带同鲁迈拉油田相连接的一个油田。伊拉克还指责科威特不遵守欧佩克的采油限额,造成世界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近140亿美元的损失。此外,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曾欠科威特12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声称其与伊朗的战争是为了"保卫阿拉伯世界",科威特应一笔勾销这笔债务。伊拉克的这些要求均遭到科威特的拒绝。 1990年6月,伊拉克副总理哈马迪出访海湾诸国,要求将石油生产提高到极限,但一无所获,他与科威特领导人的会晤更是不欢而散。7月10日和11日,伊拉克、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和卡塔尔的石油部长在吉达就石油配额分配达成协议,但科威特石油大臣拉希德次日却宣布,科威特将在3个月后不再遵守承诺。萨达姆大为恼火,于7月16日召集亲信制订了一项入侵科威特的计划,并于25日会见美国驻巴格达大使格拉斯皮,试探美国的反应。格拉斯皮表示,美国将不干涉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冲突。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钢铁洪流涌入了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极大地震惊了华盛顿,时任总统的老布什,觉得这是被伊拉克出卖了,美国同伊拉克的关系彻底转变。决心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把伊拉克赶出科威特。在一连串谴责、要求、封锁、制裁的决议如同废纸一样被萨达姆弃置不顾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0年11月29日通过了著名的第678号决议。根据这项决议,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则安理会将授权国际部队"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萨达姆没有服从安理会的最后通牒。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伊空袭,萨达姆非但没有屈服,反而在遭到空袭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向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试图引起以色列反击,从而将战争性质转变为穆斯林同犹太人和基督徒的战争,彻底瓦解多国部队。以色列没有反击,多国部队也没有瓦解。2月24日,多国部队开始了为期38天的猛烈轰炸后。美国、英国、法国和8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11国联合地面部队向科威特发起了势不可挡的全面进攻。仅仅一天,8万伊拉克官兵就放下了武器。两天后,科威特获得解放,骄横不可一世的萨达姆宣布"科威特不再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美国联军部队只花了4天的时间就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伊拉克军队。 由于没想到如此的顺利,打败了伊军后,美军决定放弃一直打到巴格达。此时的美国完全有能力率领多国部队拿下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但阿拉伯国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布什政府也认为一个被打服了的、软弱的、但却能控制国内局面的伊拉克更利于海湾地区的稳定,这一部分是由于考虑到盟军的因素,主要是美国不想深陷伊拉克问题上。最重要的是,美国害怕在阿拉伯世界很不得人心。 实际上,在海湾战争中,许多的伊拉克人起来反对萨达姆,如伊北部的库尔德人和南部的什叶派穆斯林,他们都希望得到美国的帮助。但是美国对"倒萨"显然缺乏兴趣,声称这是伊拉克的内政,美国不会干涉。正因为如此,美国没有接应伊拉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和北部库尔德人的反叛,"保存"了萨达姆,所以尽管美国及其盟国在海湾战争上取得了巨大胜利,最后他们仍然决定让萨达姆继续坐在台上,萨达姆政权得以留存。最终,伊拉克反对派被萨达姆残酷地镇压下去。联合盟友虽轻易打败伊拉克,却拒绝帮助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据报道:当时的美国方面主要是害怕伊拉克会分裂成各个人种和宗教的势力,这会给伊朗提供了新的机会。"在那时侯,美国更为仇视的还是伊朗,而不是伊拉克。因此,老布什政府极力拥护联合国的第687号决议案,派遣武器核查小组进驻巴格达,白宫也撤回在伊拉克的美军部队。就是这样,在海湾战争结束后,萨达姆依然稳坐台上,而美国对伊拉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依靠联合国检查小组牵制伊拉克。于是,美伊之间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继续发展。 克林顿曾希望与伊拉克改善关系 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武器调查员立刻重返巴格达。令他们吃惊不已的是,伊拉克核武研究计划比美国特工所掌握的情报要走得更远。前联合国高级武器调查员大卫·凯表示,伊拉克的科学家当时只需要12个月的时间就能制造出原子弹。他估计,萨达姆为核武器研究项目已经投入了1亿美元,并且动用了2万名科研人员,花费了超过10年的时间。 1993年,白宫的主人是比尔·克林顿,克林顿政府不但没有将推翻萨达姆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甚至想和萨达姆改善关系。早在1992年竞选总统期间,克林顿就曾经说过,他相信"回光返照",如果萨达姆改变他的政策,美国会考虑与伊拉克改善关系。但1993年美国中情局发现萨达姆与一起暗杀老布什的阴谋有关,这一事件令美国人对萨达姆的希望彻底幻灭了。为了报复这起暗杀阴谋,克林顿下令美军向伊拉克投掷了一枚巡航导弹。克林顿政府随后出台了"遏制政策",美英战机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禁飞区巡逻,牵制伊拉克空军。联合国武器调查员则牵制着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的反对派得到了美英的资助,开始反抗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反对派其时,但克林顿政府不愿意将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任务交给美军,而伊拉克反对派不成气候,萨达姆政权最后成功地镇压了叛乱。 1996年,美国再向伊拉克发射了另一枚巡航导弹,此后,美国的牵制政策开始行不通了,1998年11月,他们离开了伊拉克.1998年12月,美国对伊拉克制定了新的政策--改变巴格达政权。克林顿说:"结束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现一个新的伊拉克政府。"美国将从金钱上资助伊拉克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新的法案并不切实际。 对美大玩猫鼠游戏 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长达12年了经济制裁,以及美、英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和南部(什叶派地区)禁飞区的设立。禁飞区是美英法三国策划的,并通报了联合国,但法国人完成了建立禁飞区的使命后马上借故撤出了这一行动,归根结底是不愿意同美国保持一致。 策略之一边缘抗争战略:美国是伊拉克的首要对手,一直主张维持对伊制裁,从而逼萨达姆就范,发展到组织、资助伊反对派推翻伊现政权。对此,伊当局主要采取"边缘抗争"战略,能进则进,不到最后时刻绝不妥协,尽可能使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令美国始终感到手中握着一只"刺猬"。1992年7月的"农业部大楼事件",1993年7月的"导弹基地安装摄像机事件",1994年10月的伊共和国卫队陈兵科威特边境,1996年9月的占领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的埃尔比勒市事件,1997年底的联合国核查危机,2000年8月的伊科石油开采纠纷,都是伊拉克的"边缘抗争"战略的典型事例。 90年代,美英在伊设立"禁飞区",昼夜派遣战机巡逻,扬言把进入其中的伊飞机击落。伊拉克一直不敢派出飞机闯入禁区。但是,2000年11月5日,伊拉克再次采用"边缘抗争"战略,成功地闯入了"禁飞区",并宣布恢复国内航线。这一方面是因为俄、法和阿拉伯国家认为,联合国有关"航空禁运"的决议只是禁止对伊的军事飞行和商业飞行,而不包括执行人道主义使命的飞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反对制裁和禁飞的呼声日渐高涨,一架架民航客机陆续飞抵巴格达,对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伊拉克正是抓住了联合国禁令中的"漏洞",派出两架民航客机首次飞越"禁飞区",前往南部的巴士拉和北部的摩苏尔,在这两座城市作短暂停留后满载乘客返回巴格达。挑战"禁飞区"成功是伊拉克反抗美国遏制的一大胜利,也是伊拉克恢复与阿拉伯和其他友好国家国际航线的起点。 策略之二利诱感化竭力分化反伊联盟: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来说,对伊制裁也使它们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已经产生"制裁厌烦症"。例如,法国因法伊经贸关系中断,导致了国内20多万人失业。土耳其也自称对伊制裁给土造成了高达800至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了争取这些在海湾战争前与伊保持经济关系的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借其力量向美国施压,伊拉克对它们主要采取了以石油经济利益为诱饵的"利诱"策略。 1995年初,俄罗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大公司或企业家代表团已陆续飞抵巴格达,同伊签订了解除制裁后的重建工程合同及石油开发工程合同。俄罗斯在萨达姆国际机场于2000年8月17日对外开放后的一个月(9月17日),率先派出一架客机,运载11名石油部高级官员飞抵巴格达,与伊讨论今后合作开采石油等事项,以抢占解禁后的伊拉克石油市场。法国也与俄一起先后组织多架飞机,为伊运送大量人道主义物资,与伊探讨未来的双边合作途径。约旦飞机更是无视联合国对伊的"航空禁运",于2000年11月30日深夜完成了对伊商业飞行。 长期制裁使伊拉克人民饱受了种种煎熬。但是,萨达姆及其政权却将制裁作为实行其政治控制、永久执政、博得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同情的工具,通过大力宣扬其国内日益加剧的人道主义危机,来感化、分化美国的反伊联盟。自1992年以来,萨达姆政权曾多次公布其国内危机的报告及数字,并主动邀请和鼓励外国记者、援助人员来访。伊拉克的"人道主义牌"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制裁无损萨达姆政权的稳定,只是降灾于无辜平民。国际人道主义力量不断呼吁联合国取消或放松制裁,考虑伊拉克人民的生存问题。人道主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1996年底化作了"石油换食品"框架协议,在2000年8月17日萨达姆国际机场重新开放后又化作了来自20多国的近60架满载人道主义物资的飞机,划破了禁运的天空。 策略之三争取支持高举泛阿拉伯大旗:为打破外交孤立,伊拉克对中东国家始终高举着泛阿拉伯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大旗,通过改善与阿拉伯国家与穆斯林兄弟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来赢得这些兄弟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使之与美国在制裁问题上拉开距离。 早在1995年,萨达姆就致信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呼吁实现和解。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某些国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卡塔尔向伊拉克出口了2000吨食糖,并公开呼吁阿拉伯国家与伊拉克改善关系。卡塔尔和阿曼还在伊拉克设立常驻大使并正式接待伊拉克高级部长。1997年以来,卡塔尔、阿联酋和巴林先后派出特使去巴格达与伊拉克领导人会谈。到2000年7月,海湾国家中的卡塔尔、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4国已同伊拉克恢复了外交关系。 伊拉克与其他邻国的关系也正在"稳步改善"。2000年11月2日,约旦首相拉吉卜正式访伊,成为海湾战争后访伊的第一位阿拉伯政府首脑。2000年8月,叙利亚正式同伊恢复摩苏尔至阿勒颇的铁路运营;同年11月中旬,中断18年之久的叙利亚石油运输管道重新疏通;11月25日,伊拉克副总理塔立格·阿齐兹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访问,成为伊遭受国际制裁以来第一位乘飞机出国访问的高级官员。埃及方面,于11月7日正式恢复了与伊拉克中断近10年的外交关系,重建使馆。土耳其于2000年早些时候干脆同伊达成了"走私"石油的秘密协议,决定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框架外从伊增加进口3万桶原油,使总量达到10万桶。 当然,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副总统易卜拉欣于2000年10月21日在海湾战争后首次赴开罗出席有关巴勒斯坦紧张局势的阿拉伯国家紧急首脑会议,为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觅得了良机。 策略之四打出王牌充分利用石油武器:石油既是伊拉克分化美反伊联盟的诱饵,也是它与美抗衡的武器。自1996年12月联合国对伊实行"石油换食品"计划以来,伊拉克被许可通过出口一定数量的石油,进口必需的食品和药品等物资,至今已出口原油21.74亿桶,价值379亿美元。但伊拉克不甘心在石油出口的价格和收入、进口物品的合同上受制于人。 伊拉克看出了利用欧佩克国际组织来从事反美斗争的巨大潜力。因此,在前一段时期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欧佩克增加石油产量来降低油价的情况下,伊拉克与美国"唱反调",反对欧佩克增加石油产量,谴责沙特为了私利而屈服西方的压力。在欧佩克迎来"40岁生日"之际,伊拉克又拿石油问题大做文章,既"敲打敲打"科威特,也以此来继续进行反美斗争。这一举动迫使欧佩克轮值主席国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不得不顶住美国的强大压力,毅然出访巴格达,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举行会谈,成为10年来第一个访问巴格达的外国国家元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 随着国际社会要求解除对伊制裁的呼声空前高涨,伊拉克决定自2000年11月15日起将出口石油的单价上涨1.5欧元(约合1.32美元),且这部分收入不归联合国控制,由伊方自由支配,遭到了联合国的拒绝。双方经过多次协商仍未能消除分歧,伊方终于在12月1日使出了"杀手锏",宣布中止出口石油,以此使世界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给西方国家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迫使美国解除制裁。 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伊拉克近来接连不断地计划的执行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尤其是美英两国更不愿看到其遏制政策遭到失败,海湾国家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依然心存余悸,担心其安全受到伊拉克的军事威胁,所以,伊拉克要想真正彻底摆脱制裁,重返国际社会,还有一段崎岖漫长的路要走。 战争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这些在联合国框架内采取的措施始终未能动摇萨达姆的统治,为了积聚推翻萨达姆统治的力量,美国中央情报局自1992年起便开始资助由100来个伊拉克反萨达姆团体组织起来的"伊拉克国民大会",协助其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了基地,试图发动起义,最终夺取政权。 但萨达姆的密探早已渗透到阴谋集团之中,成功地平息了1995年"女婿帮"的反叛,处决了40余名"家族叛徒"之后的萨达姆于1996年8月及时出兵,不仅踏平了反对派巢穴,而且铲除了中央情报局在伊拉克北部的据点,在这前后发生的其他多起兵变也被侦破,数百名伊拉克军官被处决。同期,以色列策划的旨在刺杀萨达姆的特种作战计划也因演习时发生的意外事故而被迫放弃。处心积虑试图颠覆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反对势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终于发现,在萨达姆的严密控制下,政变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 1998年底,联合国核查小组同伊拉克政府的冲突终于变得不可调和,伊拉克拒不合作的理由始终是"核查小组里美国人太多,美国间谍太多"。12月16日,联合国特委会被迫下令核查人员撤离伊拉克。次日起,美英空军接连4天对伊拉克实施了名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轰炸。轰炸结束之后,萨达姆发表告人民书,宣称"新一轮侵略再次以失败告终",并决定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核查工作从此中断了将近4年。 在这4年里,美国政府从来没有打消推翻萨达姆的念头,无论是民主党的克林顿还是共和党的布什。2001年2月乔治·布什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萨达姆掌权的时间却比美国4任总统加起来还要长。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成了大赢家了。但"基地组织"制造的"9·11"事件却改变了一切,有传闻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9·11"恐怖袭击后几小时,就决定军事打击伊拉克。布什政府当时已将军事打击伊拉克作为"最重要的议程"。目前我们看到的不仅不是"9·11"事件的直接后果和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延续,而是被反恐战争贻误了的推翻萨达姆之战。美国的决心已定,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国外交已经走到尽头,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和改造将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的目标将会始终对准海湾石油供应的稳定和伊拉克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延续。当然,美国最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的伊拉克能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榜样,并引导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走上同一条道路。 海湾战争后对伊拉克的影响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翌年1月17日,美国出兵科威特,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投入兵力达70多万人,先后出动10万余架次飞机,对伊拉克境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空袭。这次战争给伊拉克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约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8.5万至10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被摧毁。 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而1991年,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仅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并强制性要求伊拉克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联合国的制裁长已达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超过1400亿美元。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与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美英持续不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回升无望,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虽然从1996年开始实施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但由于美英阻挠,该计划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从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据伊官方公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至今,伊已有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 另外,海湾战争还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伊拉克方面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300吨的贫铀炸弹。10年后,这一地区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多。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