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依德:东方学巨擘辞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11:09 国际先驱导报 | |
无论是东方学者,还是西方知识界,都记住了一个站在巴以冲突前线,向着以色列军队投掷石块的美国教授--他,就是爱德华·萨依德 本报特约记者 沈绿 在20世纪最后25年的岁月里,无论是东方的学者,还是西方的圣贤,都记住了一个站 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开山祖师 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往往会给历史写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而萨依德的传奇,则是解构了一个西方殖民主义眼中的东方社会。当伊斯兰文化遭遇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西化的时候,所产生的任何哲学问题,在萨依德的眼中,都不是先验的。他认为,危险的是,当今天的第三世界国人,留学西方,以西方学术的视角,审视西方社会建构出来的东方的任何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时候,他无不失去了认识自己母文化的能力。换句话说,东方学只是西方精英在建构东方世界时采用的一种文本书写与修辞策略;它是一种在东方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物却始终冠名东方的研究与学说,这种东方学助长了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的形成。 这就是萨依德所写的《东方学》,在他的等身著作中与《知识分子论》一样耀眼。在该书成为了全球任何大学东亚研究的必读书后,他本人,也和法国学者法农一起,成为了后殖民研究的两大开山祖师。当然,他也成为了《文明的冲突》作者亨廷顿等人的论战对象,在“9·11”之后,更是有许多学者站出来反对他,但这些依然不能掩饰东方学在20世纪学术中的光芒。 是学者,更是斗士 萨依德生于耶路撒冷的高级住宅区一个富人家庭中,1947年搬到开罗,父亲是富有的、重视子女教育的商人。萨依德先后上过美国学校和英国人办的维多利亚贵族学校(同学中包括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影星奥玛雪瑞夫)。1951年,萨依德移民美国,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64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然而,在他的自传体回忆录《乡关何处》中,萨依德却这样描绘:联合国于1947年通过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使其童年与少年生活以悲剧收场。有人认为,这恰恰是萨依德个人心境的写照。他尽管在美国生活多年,却一直在为巴勒斯坦人的独立自主与建国目标到处吶喊,并参与制定巴勒斯坦新宪法,甚至在访问巴勒斯坦的时候,加入游行示威的队伍,向以军投掷石块。但在1993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签订奥斯陆协议后,他认为阿拉法特向以色列“投降”,而和他决裂。 在近年的一次访谈中,萨依德开诚布公地谈到了他的角色分裂。一方面,他是多年居住纽约、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人;另一方面,流着巴勒斯坦血液、曾经流离失所的身世让他对动荡的故国备加关注。萨依德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建立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巴勒斯坦,而学术的家园,则来自他游学并定居多年的美利坚。或许只有这样,这位东方之子才深知,独立的民族、独立的学术、独立的尊严是连接自己分裂角色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今天,萨依德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同时也是巴勒斯坦独立运动宣传家、政治行动家和音乐评论家。凤凰卫视在评论中认为:“一代大师的殒落,不仅是美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第三世界知识界、弱势民族与边缘族群一位心灵挚友的远去。”这恐怕是同在东方的中国人对他一生的最好注脚。#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