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NASA华盛顿总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16:36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华盛顿分社 毛磊 【提要】NASA曾被美国人认为是“人类所能创造的完成特定任务的最佳组织”,这个被贴上“完美无暇”标签的机构经历过“阿波罗”登月的荣耀,也面对过“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事故伤亡的悲伤,如今则不得不正视外界对它自满作风的批评 “大脑”NASA总部:办公楼是租来的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西南第3街和E街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外观朴素的9层办公楼--NASA总部,地球上最大的民用航天机构的“大脑”就活动在这栋楼里。这栋孤立的办公楼没有院子,一条马路之隔是片嘈杂的建筑工地,眼下正在盖一家宾馆。 没什么“个性”的NASA总部不像白宫或五角大楼那样靠外形就很容易让人辨认。不过,一楼门厅里那一身洁白太空服的宇航员模型,悬挂着的玩具般的航天飞机,不会让你以为自己走错了门。 登完记,领了个牌子,通过安检门之后,记者见到了NASA公关办公室负责和新闻口打交道的部门主管罗伯特·米雷尔森。米雷尔森在采访中向记者细细解剖了NASA这个庞然大物。 虽然没有一些下属的航天中心知名,但位于华盛顿的总部却是NASA不折不扣的运转中枢。国家航天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具体组织实施,与白宫、国会和各个政府机构的协调等,主要由在这座大楼中办公的2000多名管理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完成。向新目标进军的命令多由此发出,批评的矛头通常也直接指向这里。 运转中枢内最主要的结构是6个按领域划分的业务办公室:太空飞行、太空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和物理研究、地球科学以及教育。每个办公室由一名副局长主管,重在对各业务领域进行宏观和长期管理。其中的4个办公室管辖着分布在美国不同州的总共10个航天中心或实验室。约翰逊、肯尼迪、马歇尔和斯滕尼斯等4家与载人航天有关的航天中心的顶头上级机关都是太空飞行办公室。 米雷尔森在谈话中多次以“高效”来形容NASA,自豪感难以掩饰。NASA正式雇员约有3万,但米雷尔森认为,和其他美国政府机构相比,NASA算得上精兵简政。与之相比,且不说总编制数百万人的国防部,“9·11”事件后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工作人员也有17万。 NASA的高效被米雷尔森部分归因于独特的“伙伴”机制,也就是说以合同形式,把大量工作包给企业、大学和其他政府机构去干。“我们不需要去做所有事情,” 米雷尔森说,“NASA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评估合同方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这种思路显然已经根深蒂固,连NASA总部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都自称合同工,而现在的总部办公楼干脆就是租赁来的,个性模糊也就不足为奇。 “心脏”约翰逊航天中心:喜剧悲剧都曾在这里上演 总部衙门的高效让人印象颇深,却难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要想真正了解NASA,应该到下面的航天中心去看一看。 今年2月初一个略带寒意的日子,我匆匆走进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采访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7名遇难宇航员举行的追悼会。克利尔湖畔散布着数十座飞行操作控制中心、宇航员训练设施、科普展馆和研发中心,巨大航天器模型触目可见,毗邻的“NASA1号”公路路边是众多吃“航天饭”的旅店、饭馆、酒吧和纪念品商店,为航天关切忧心的人表情凝重……“太空城”的一切,回想起来仿佛一幕幕电影。 约翰逊航天中心上个世纪60年代初投入使用,现有员工1万多名,从早期的“双子星座”、“阿波罗”登月、“太空实验室”,到如今的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40余载,这里一直是美国载人航天的“心脏”,也是宇航员培训和生活的大本营,他们共同的家。著名的休斯敦地面飞行控制中心至今承担着遥控指挥和管理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所有活动的任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正是在与这里丢失通讯联系后不久,于空中解体。 两次震惊世界的航天飞机事故使这颗“心脏”两度受伤。“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事故遇难人员的追掉会,时隔17年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同一片宽大的草地上举行。目睹总统、议员、政府官员、航天工作者以及那些自发会聚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入口处标志墙下的普通民众,会让人感慨美国人对NASA的深厚感情。 美国人好奇心强,喜欢冒险和探索未知,这也是千万年来人类的共性。美国人对航天的热爱,与这个国家在太空探测和载人航天上的辉煌成就有很大关系,同NASA注重航天知识普及教育也密不可分。NASA的6大业务之一就是教育,多年来在教育上进行了大量投入,成效显著。有人说,教育是美国近几十年来在太空探索领域领先的奥秘所在。而米雷尔森则表示,NASA一直试图使自己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与公众贴近。 被指肌体有病 NASA有待重生 到今年10月1日,NASA正式投入运作整整45年,这个一度被贴上“完美无暇”标签的机构,正越来越呈现病兆。 NASA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匆匆孕育。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对美国产生了“珍珠港”事件式的效应。虽然美国1958年1月底也首次把自己的卫星送上天,但一场太空争霸战至此不过刚刚开始。NASA成立之初,每年预算不过1亿美元,下属不过三个研究实验室。随着美苏太空竞争加剧,NASA也逐渐迎来辉煌,继“水星”、“双子星座”等载人计划之后,“阿波罗”11号1969年7月成功将阿姆斯特朗一行送上月球,NASA声望趋向颠峰。 在“阿波罗”时代,NASA给人感觉好像无所不能。曾任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的布鲁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帮助NASA树立了这样一个形象:“人类所能创造的完成特定任务的最佳组织。” 不过,病根也从这时开始种下。“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在今年8月底公布的长篇调查报告中诊断说,“阿波罗”登月计划后,虽然NASA所处环境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改变,但它的员工们却一直沉迷在往日荣耀的假象中,认识不到NASA其实从来就不完美。一种自满、排斥外界批评的不健康文化已经深入这个组织的机体,“哥伦比亚”号事故很大程度与此存在干系。 NASA的病是性格方面的问题。一个40多岁的人往往秉性难移,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组织是否也会如此?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