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披露:老布什发起中美“超重量级”研讨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10:36 国际先驱导报 | |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谭新木 此次中美关系研讨会的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会上还是会外,记者都能感受到置身于中美友好的氛围中,就像得克萨斯秋日的阳光,让人舒适而惬意 由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发起、中美双方共同举办的“中美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研讨会,于11月5日至8日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举行。 重量级人物济济一堂 这次研讨会是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中美民间研讨会。据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副校长助理赵伟教授介绍,参加研讨会的共有360多人,其中中方160人,美方200多人。中方由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领衔,成员包括副总参谋长熊光楷、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对外友协副会长李小林、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宋晓梧、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闵维方、中石油副总裁郑虎等政府高官、权威学者和企业主管。 美方则云集了前总统老布什、国务卿鲍威尔、前国务卿基辛格和贝克、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前驻华大使普里赫和尚慕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联邦快递公司执行副总裁达克等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鲍威尔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会议的级别、规模与人员的构成表明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若在平时,这些重要人物中要联系其中任何一位进行采访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他们云集一堂探讨中美关系,怎能不让人喜出望外? 中美外长常打“脱稿”电话 正在拉美访问的鲍威尔在研讨会开幕当天专程赶到德州农工大学,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他说,现在中美关系非常好,其特点之一就是双方高层来往频繁。除了两国元首及其他内阁官员的往来外,他还详细谈了他与中国外长李肇星之间的交流。他说,仅在过去两个月中,他就与李外长见过5次面,而打电话更是频繁。“昨天早上6点钟,他一直将电话打到尼加拉瓜追到了我。” 鲍威尔说,以前他与中国外长打电话时,双方都要提前准备好交谈要点,打电话的时候都知道了对方要说什么。但双方的电话交谈越来越频繁,提前准备已经不可能了,这种程序性的东西就随之消失,双方的交谈变得像朋友一样随意。他说,一个月前的一个星期六,他在家中接到了李外长的电话。他们正在交谈的时候,他家里两条狗突然叫起来,原来是有人在按门铃。他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的夫人在楼上冲他嚷道:“去开门!”怎么办呢?他只好对李外长说:“部长先生,我一会就来。” 布什图书馆展示中美友好 有几场研讨会在农工大学外的布什图书馆旁的会议中心举行,图书馆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平时用作教室的房间供媒体使用。记者看到,房间正面墙上是中美两国国旗,下面是写着“中美友谊与和平”的中文横幅。在横幅左侧是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的照片,右侧则是老布什与现任总统布什的画像。环绕国旗与横幅的是写着“祝福”、“理解”、“繁荣”、“友谊”、“协调”等中英文字样的纸条。墙壁的下半部分还贴着当地一些中国孩子画的图画,有的画着孙悟空,有的画着熊猫或老虎。 在6日的研讨活动结束后,在布什图书馆外有一个简短的文艺演出,由一位当地华人表演琵琶和古筝,然后是当地一个舞蹈队表演具有德州牛仔风情的舞蹈。与会者或坐或站围成一圈观看,在舞蹈队刚刚要开始表演的时候,观众中突然一阵骚动,原来是老布什也来到人群中观看节目。老布什人高马大,在人群中如鹤立鸡群。 与会者一下子将老布什围起来,对着他使劲地拍照,舞蹈队反而受到了冷落。老布什可能觉得观众这样做有点不合适,就走到了边上一个花坛处,与坐在那里的夫人芭芭拉一起看演出。他们养的一条名为桑地的小灰狗围着花坛到处转圈,但只要芭芭拉轻轻一拍她旁边的地方,桑地就会听话地坐下来。 斯考克罗夫特要活150岁? 曾在3任政府中任职、并在老布什时期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斯考克罗夫特今年已经78岁。这次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一道研讨全球与地区性安全问题。他在发言时说,一年多以前,他曾访问中国,受到了熊副总参谋长的热情接待。熊副总带他参观了黄帝陵,黄帝陵附近有一个塔,共有72级台阶。熊副总告诉他,当地的一个说法是,游客每上一个台阶,就会添寿一年。 “我爬上了全部台阶。像我这样的年纪,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奖赏,”斯考克罗夫特说。 德州人见面说“好的” 记者在农工大学发现,当地人见面时往往互相说:“浩--的。”在研讨会上,发言者也往往先来一句:“浩--的!”然后台下齐呼:“浩--的!”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美国南方人尤其是德州人见面打招呼时的用语,意思就是“你好”。 这句带有牛仔风情的招呼语很快得到了中国与会者的青睐。龙永图在演讲开始时先运足气,然后大喊一声:“浩--的!”台下顿时一片掌声和笑声。龙永图说,他非常喜欢这个招呼语,而且很快就记住了它的发音,因为它类似汉语当中的“好的”。 签证问题成研讨内容之一 近两年来,中国人到美国访问或者求学时,签证成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在这次研讨会上,签证问题很自然地也成了讨论的话题之一。 据赵伟介绍,为解决中国代表团来美的问题,他们学校与美国使馆共交涉了9次。不过,他们的努力也取得了成效,签证的成功率达到了97%。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邓楠在研讨会上谈到中美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时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赴美签证问题已成为一道障碍。2002年,仅中科院系统就有100多名科学家和项目执行人员,包括一位副院长申请赴美签证被拒签或被延误。一些科技合作项目进展受到阻碍,导致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闵维方在教育研讨会上则介绍了他的“撒手锏”。他介绍说,北京大学有一个交流项目,每年选10名学生到美国留学,但去年他们的签证被拒。校方于是打电话到美国使馆说,如果签证问题不解决的话,北大也将拒绝接受美国学生。美国使馆非常重视,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他指出,现在美国政府官员都强调中美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但在政策实行过程中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参加研讨会的一些美国学校人士说,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招收的中国学生得不到签证无法上学,他们也正在多方努力督促美国政府加快签证审批程序。美国国务院科技高级顾问纽赖特解释说,签证问题是“9·11”事件以后美国加强安全措施的结果之一,现在美国也意识到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正在设法逐步解决。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