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泽征尔:征服世界的亚洲指挥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11:07 外滩画报 | |||||||||
毕祎/文 谁都知道2月25和26日两天晚上,这位指挥大师要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两场音乐会。音乐会对于欧洲文化发达地区 而言根本不是什么很盛大的事情。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欧洲各主要城市找到一流乐团和指挥家、音乐家的踪迹。即便是维也 纳爱乐乐团和小泽征尔这样的一线艺术团体和个人也绝非稀有与罕见。想当年,俄罗斯人质危机还不是发生在音乐厅
征服世界的黄皮肤 小泽是个很有意思的指挥家。首先,他是亚洲人。黄皮肤在这个圈子中本身就十分显眼。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成功例子 表明,黄皮肤的人们在严肃音乐领域里是很可以有一番造诣的,人种差异根本不会阻碍艺术的传承。不过,小泽属于开拓性的 一代。在他留学西方的年代里,几乎看不到顶尖的亚裔音乐家,特别是在指挥家的行列中,亚洲人通常只是停留在自己的国土 上,努力在同胞中普及着音乐知识。小泽的导师斋藤秀雄也许就是这类指挥家之一。不过,小泽不曾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凭借 过人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进入了白色人种的世界。1959年9月的贝尚松指挥大赛,开始了小泽的传奇。 通过指挥比赛也就意味着他将获得在欧洲接受一线指挥指导的机会,意味着他将至少能在欧洲大多数乐团中谋得常任 指挥的地位,意味着他将作为一个亚裔音乐家指挥欧洲人组成的乐团,演奏数百年来欧洲一代代传承的艺术音乐。音乐比赛这 种体制本身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不可量化的东西。也许我们可以举办触键比赛,来考察世界上谁 在一分钟内的触键次数最多,但获胜者未必就是优秀的钢琴家。艺术的动人之处根本不可能通过比赛来分出高下。这就是为什 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钢琴家并未获得过多少比赛的奖项,而又有很多胜利者永远被鉴赏者无情地抛弃了。 看惯奥林匹克比赛的人们是很难想象指挥比赛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评委究竟依据什么来考察年轻人是否值得获奖? 其实,指挥比赛不仅是观察青年指挥家能否到位准确地指挥一支乐队,更在于考察他的诠释能力。诠释是一个很少使用的词汇 ,不过在如今的唱片评价上倒是屡见不鲜。诠释是区分优秀指挥家和普通指挥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普通的指挥家只是一个兢兢 业业的工作人员,好像戏剧表演中的提词员,告诉演员该在什么时候说,该说些什么。他可以完全不动脑筋,只需要认真完成 自己的任务即可,好比一只节拍器,不辞辛劳地打节拍。这样的指挥家很重要,对于一支乐队的建设以及水平的稳定发展很有 效用。应该获得我们的尊敬,但却不必为他们特别设立选题。 值得我们花费笔墨的是优秀的指挥家,就像小泽征尔一样,在打节拍之余懂得如何指挥、为什么要指挥。他不是提词 员,而是导演——一个根据脚本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听小泽征尔的音乐会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所有的音符都很有逻辑 地产生和消失。这种符合逻辑的感受不是被标识在乐谱上的,因而很多粗心大意的人会忽略它们。然而,音乐如同天文和修辞 法一般,具有严格的逻辑发展。优秀的指挥家总能通过自己的处理使人获得这种感受。后来,我有机会见识过小泽征尔在学院 中的大师课,一首十分基础的“贝五”在他的指导下就是十分不同。逻辑之外的激情,征服在场的学生老师,想必也正是他当 年征服评委的法宝。 指挥台上的激情与冷静 其次,小泽是个热情的亚洲人。从事音乐工作,少不了几分热情。我有幸接触到的那些在欧洲一线舞台频频亮相的亚 裔音乐家都是热情无比的人。这同传统观念里,亚洲人喜怒不形于色的形象不太一样。郑京和、马友友、谭盾还有小泽征尔都 是如此。一旦遭遇音乐,他们瞬间就能进入兴奋的状态。不顾舟车劳顿,刚刚坐定接受采访,就能立刻打开话匣子,给你一种 迫不及待登台表演的冲动。小泽也是如此。只要是谈及音乐,特别是对作品的感受和想法,他总是很乐意推心置腹。有时甚至 来不及把嘴边的茶水放下,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分析说明。 这种热情和冲动同样是小泽的演绎特色。为此,很多人甚至把他归入打动作指挥的行列。就是说,历史上有很多指挥 是以动作幅度大,在指挥台上蹦下跳,挥舞双臂,甚至浑身抽筋,演出结束必然汗流满面气喘吁吁。这一点,小泽和他的一位 恩师倒是十分相像,这就是美国人伯恩斯坦。这师徒二人都是会在乐队面前忘乎所以地舒展身体的指挥家。不过,他们共同指 挥的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员一致认为,他们是在伴随着音乐而起舞。当然,我们也有不少指挥能练到这汗流满面的能耐,只可 惜,音乐不曾因为他们的汗水而变得更加动听,反而平添了疲劳的色彩。 顺便说说欧洲音乐传统中还有另一类指挥,是公认的冷静派。在他们看来,指挥的功夫要做在排练厅中,事先教会乐 队演奏,而在演出的现场,以最小的动作获得最大的效果才是至高境界。理查·施特劳斯就是此类高手。据说,他曾经以指挥 音乐会不出汗而洋洋得意。看看录像中他的姿态,的确优雅得叫人以为保有他才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小泽的另外两位洋 教头明希和卡拉扬都属于此类。所以,小泽的激情指挥中同样融入了理性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看他挥汗如雨,却很少有疲劳 得叫人窒息的感受。 唱片世界中的边缘小泽 今天的指挥家没有不和录音录像打交道的。这个好习惯不知道要从谁说起,但指导过小泽的卡拉扬功不可没。指挥家 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收入,名乐团之所以可以卖这么贵的票,都亏得这位大师从中点拨。由于有了成功的求学阶段作为铺垫, 小泽征尔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唱片业的宠儿。 录音录像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音乐界的运作方式。原先,音乐家的扬名天下只能依靠创作,乐队和指挥家的名声被局限 在他们所能游历的地区。但自从有了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我们远在地球东方的人们也能熟悉维也纳爱乐乐团温暖的弦乐和 小泽征尔激情四溢的表演。尽管小泽出生在东北,尽管他常来中国,尽管他在新年音乐会上不惜冒犯日本右翼势力而用中文向 全世界问候新年好,但我们所熟悉的小泽依然是唱片中的他。 所以,在拉拉杂杂这么多以后,还是要落入俗套,谈谈塑料圆盘中的小泽征尔。我第一次听到小泽的录音是在读中学 的时候。当时听到的是他为DG录制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当时的感觉十分良好,因为相比同时得到的其他录音版本,小泽 的录音更干净、更舒适。第四乐章特别狂野,力量强大,不曾让我昏昏欲睡。于是,努力地搜集其他马勒交响曲。结果自然是 令人失望到家,小泽的整套马勒交响曲中,只有《第一交响曲》堪称绝佳。自此,对唱片中的小泽就一直有所保留。回头看看 ,小泽签约的宝丽金(也就是现在的环球)唱片公司从来不曾让他录制完整的传统曲目,比如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之类,只是 把中欧唱片公司很少录制的音乐作品交给了他。所以,我们能看到小泽征尔指挥的柴可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拉威尔的所有管 弦乐作品以及很多美国音乐家的作品。 有人说唱片工业害死艺术家,这话也许有那么几分道理。这种曲目选择上的安排恐怕是唱片公司上交的“选题”考卷 ,这让小泽征尔在唱片世界里始终处于边缘地带。毕竟要在欧洲市场上立足,还是要靠演奏和录制纯粹德奥作曲家的正统曲目 。唱片公司可能从一开始就把小泽征尔当作了边缘人。不过,小泽征尔不曾被这种偏见和安排左右。他的确发扬了行行出状元 的精神,在自己的领域里开创了一片天地。一方面,他完成唱片公司补充曲目的任务,录制了诸如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全集 》这样的唱片,质量只能算作一般。但另一方面,他录制的拉威尔作品以及柏辽兹作品都广受好评。明希对他的教导被融入他 的激情指挥风格中,几乎每一张柏辽兹作品的录音都堪称经典。 录音录像让我们虽远隔重洋但依然对小泽十分熟稔,但录音录像只给了我们一个小泽的侧面。在我们的印象中,小泽 似乎只能指挥一些非欧洲的作品,激情充沛但深沉不足,无法胜任严格意义上的德国音乐作品。实际上,小泽对自己的能力是 有十足把握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这种德奥正统乐团常常与他合作,演绎最纯正的交响乐。所以,2月份音乐会 中几乎选择了清一色的德奥音乐作品,足以让人见识这位大师的真正实力。 2004年2月,一位名叫小泽征尔的音乐大师来到上海,人们对他的音乐会充满期待。 小泽征尔简介 1959年,出生在中国东北沈阳的小泽征尔获得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后,先后跟随指挥大师卡拉扬和伯 恩斯坦学习。从1973年开始担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后,他跻身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行列。在波士顿近30年的 指挥生涯中小泽征尔创造了古典乐坛的奇迹,使乐团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1979年3月,他曾率该乐团成功 地访问中国。2002年7月,当他从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光荣卸任时,全体波士顿市民都对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他从 2002-2003音乐季开始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更增强了他在国际乐坛上的影响力和威望。此次演出将是 小泽征尔首次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来到中国内地,也是小泽征尔第八次访华。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