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面临语言繁多的难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00:0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中国《经济日报》28日刊登文章《欧盟东扩的语言困惑》,介绍了欧盟在吸纳新成员的同时,由于缺乏统一官方语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现将文章转发如下:今年5月1日,欧洲大家庭又将添丁,从15国扩大成25国。在欣喜之余,欧盟也面临不少困惑,其中语言问题则是一道棘手而难解的题。 1957年欧共体成立以后,首脑会议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涉及语言多样性。从此,欧洲
在欧共体建立之初,法、德、意、荷、比、卢6个创始国用的是4种官方语言(比利时为法语,卢森堡不要求使用卢森堡语)。扩大成15国时,官方语言演变成了德语、英语、丹麦语、西班牙语、芬兰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瑞典语等11种,11种语言互译的组合达110种。如今扩大成25国,又新增了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马耳他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和捷克语,使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增至20种,语言互译的组合达380种之多。况且,欧盟已排除了使用地区语言,否则25国将会有40种民族方言。有的语言之间的互译很难觅到合格称职的翻译,比如希腊语和拉脱维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耳他语互译的翻译。 欧盟是个文山会海的组织,不算欧洲议会的材料,每年需要翻译文件、材料就达300万页,需要翻译的大会小会每年逾1.1万个,一次大会需要安排60名翻译进行20种语言的同声传译,要导演这场20种语言同时登场的大合唱难度可想而知。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自然是以昂贵的翻译成本为代价的。欧盟的翻译机构是世界上队伍最为庞大的机构,一个翻译每天的报酬为660欧元,目前每年的翻译费支出就达7亿至8亿欧元,扩大后每年的翻译费将突破10亿欧元,成了欧盟财政背不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实际的困难和预算的限制,使欧盟不得不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欧盟已按不同场合采取压缩翻译量的办法。欧盟部长理事会和首脑会议进行全程同声翻译;委员会的每项建议和议案翻译成各成员国文字;考虑民主的因素,在欧洲议会上每个议员的发言进行同声传译。但是,欧盟机构的内部会议或理事会工作小组会议等,除有特殊要求之外均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在一些新闻发布会上,也仅使用有限的几种语言。同时,为了绕过翻译难题,翻译司采用了“语言接力”的办法,以减少翻译的编制。比如,先将爱沙尼亚语译成英语,以英语作为中介语言,然后再译成葡萄牙语等其他文字。但是,在“语言接力”中,即使天才的翻译也往往会造成内容贫乏、译文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等后果。 相关专题:欧盟不断吸收新成员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