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死刑困扰菲律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18:36 《环球》杂志 | |||||||||
《环球》杂志驻马尼拉记者/王薇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菲律宾的司法界、政界和宗教界掀起论战,数十年来曲折反复,胜负难分。是否应该恢复死刑,在这个大部分国民虔诚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在这个绑架成
死刑犯再生 今年1月28日,菲律宾最高法院以7比6的投票决定对罗伯托·拉腊和罗德里克·里卡延的死刑判决推迟30天执行,奇迹般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1999年9月,这两名建筑工人被大马尼拉一家地方法院判定,在1998年8月绑架菲华商人约瑟夫及其助手琳达罪名成立,因罪行严重,被判处极刑。2001年8月10日,最高法院核准这一判决。谁料,事隔近3年,峰回路转,负责此案的公共检察官提出此案发现新证据,提请最高法院要求重新审理。 就这样,迅速走近的死神脚步戛然而止。总统府得到最高法院判决,阿罗约亲自下令停止注射死刑的准备工作。“喜讯”至,两名死刑犯的家属在高等法院门口喜极而涕,原以为生离死别已是定局,居然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案是阿罗约宣布对绑架犯和毒贩恢复死刑后的第一例,而且她自始至终维护这一死刑判决。但听到最高法院的判决后,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解脱”。她在声明中说:“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但我一直都准备执行法律,不顾我的个人信仰。让我们静候最高法院的最终判决。”然而,总统坚持认为,对绑架犯和毒贩恢复死刑是正确和理智的决定。她说:“当我是参议员的时候,我的确支持过终身监禁,但现在我是总统,有更多压力迫使我必须这样做。” 直接负责执行死刑的教管局局长也长舒一口气。他说:“我感到解脱是因为执行这项命令并非易事,特别是事关两条人命。”然而,话锋一转,他又表示,一旦最高法院再次确定死刑刑期,他们还是会依令行事。 2月19日,最高法院再次做出判决,将这一案件驳回至地方法院重新审理,至今尚无音讯,但结果不外有三:无罪释放、改判有期或者维持死刑原判。悬在罗伯托·拉腊和罗德里克·里卡延头上的铡刀何时落下,目前只能是个悬念。 近千人等死 拉腊和里卡延是菲律宾死囚监狱中成百上千个等待发落的犯人的代表,而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无法获得死的解脱或者生的自由,拥有的只是等待,殊不知,他们自己的命运早已不只是法律能够决定。从历史上看,这一问题还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左右。 菲律宾至今依然保留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实行的刑法,即便后来在美国占领的大部分时期内,刑法主体也没有改变,其中判处死刑的罪名包括叛国、谋杀、绑架和强奸等7项。二战期间,间谍罪也被列入其中。 二战后的近20年内,菲律宾约有30多人被处以死刑。而到了马科斯时期,为了应对反政府情绪而导致的政治和社会局势紧张,国会通过将走私、劫机和勒索等列入死刑罪名,将其最终扩充至24条。通过如此严格立法和更多数量的死刑判决,政府意图显示其果断、强硬的一面。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被处死的犯人也只有12人。 1987年,克拉松·阿基诺夫人领导的菲律宾政府做出历史性决定,成为当代史上第一个对所有罪行都免除死刑的亚洲国家,而之前被法庭、特别是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500多名犯人都改判终身监禁,而菲律宾惟一的一把实施死刑的电椅也被烧毁。 当时,政府和国会做出这项重大决定依据4个理由,即死刑是对犯人及其家属不人道的行为;没有足够证据说明死刑能够有效控制严重犯罪;生命是神赐予的,人类法庭无权决定;现代刑事体系倾向于改善而非报复性的惩罚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措施也是对马科斯军政的“矫枉过正”。 好景不长,仅仅一年后,由于菲律宾刑事犯罪率大幅上升,政治局势依然不稳定,恢复死刑的运动即拉开序幕。1988年,众议院以130票对25票通过恢复死刑。阿基诺总统也批准国会提出的一个议案,将颠覆、起义和煽动暴乱列为死刑罪名。阿基诺当政时期的菲律宾武装部队司令菲德尔·拉莫斯是恢复死刑阵营中最为活跃的一位,主要出于对付反政府武装的考虑。1992年当选总统之后,他在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就提出恢复死刑将成为他的政府首要考虑的立法问题,而此时的理由便是重塑投资者信心和满足公众对整顿法律秩序的要求。这一时期,死刑罪名名单继续扩大,非法输出外汇和贿赂等经济犯罪首次被列入其中。 拉莫斯力排众议,终于在1993年促使国会通过恢复死刑法案。1994年1月,死刑再次在菲律宾生效。除了将执行死刑的工具从电椅变为药品注射外,菲律宾还严格划分了强制性死刑罪名和适用性死刑罪名。 如此坚定恢复死刑的运动期间,居然没有一名犯人被真正处决。直至1999年,埃斯特拉达上台,一个名叫里奥·埃切加赖的油漆工因强奸继女而在死刑废除23年后第一个被送上黄泉路。此后两年间,先后又有6人步其后尘,罪名不是强奸谋杀就是抢劫谋杀。 然而,仅一年后,埃斯特拉达就以尊重千禧年为由再次将死刑“打入冷宫”。直至阿罗约上台,这位虔诚的天主教领导人更是明确表态,对死刑说“不”,并将18名死刑犯改判为终身监禁。因此,死刑一直形同虚设存在于菲律宾的法律体系中。依照刑法判决,死刑犯仍不断产生,但却都无法执行。据劳教局统计,截至2003年3月,菲律宾共有死刑犯994人,其中28名为女性,除了其中少部分经最高法院审核后被无罪释放或者减刑外,大多数犯人仍在鬼门关外等待发落。 政教孰为先? 不仅是阿罗约总统本人,整个菲律宾社会目前都面临两难选择,社会治安不稳定已经使百姓没有安全感、投资者缺乏信心、国际形象和声誉受损,然而天主教教义中宣扬的仁慈和宽容又将置于何处? 诚然,死刑能够结束罪犯,但不能结束犯罪。自古以来,“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至今仍有亡命之徒层出不穷。的确,没有一个国家不曾错判误杀罪犯,“包青天”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然而,所谓“杀一儆百”,死刑对恶性犯罪的威慑作用,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刑无法解决的问题,终身监禁更束手无策。 何去何从,选择权依然掌握在菲律宾政要手中。如今,为整顿社会治安、打击犯罪,阿罗约向绑架、走私和贩毒这些死刑犯罪发起“三大战役”,分别列出十大通缉犯,还确定了悬赏制度,力度不可小视。无论如何,立法、司法和执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松懈都会导致满盘皆输。 因此,让死刑犯生存还是死亡,菲律宾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尽管这个决定是艰难的。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