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为奥地利竖起一面镜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12:40 新华网 | ||||||||
德国《世界报》8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作品的文章:她为奥地利竖起了一面镜子。 人们经常指责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怀有所谓的“憎恨祖国”情结,一直试图给这种情结贴上病态的标签。在这方面只有一点符合事实:奥地利人在对待纳粹历史问题上态度暧昧,这从一开始就令她心神不宁,大为恼怒。2000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成为反对当
弹奏“文字音乐”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但是对她的发展起最重要作用的地方是维也纳。专制的母亲一心想把她驯化成神童。对于成长中的少女来说这肯定是一种痛苦,但是这给艺术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好处:她接受了精深的音乐教育。直至今天,她仍然在按字面意义弹奏“文字音乐”:在她的手指下,电脑键盘变成了钢琴的琴键。她的写作越来越发展为联想,没有哪位同行像她那样乐意且娴熟地使用双关语和文字游戏。在她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作品中,多处留下印迹,但由于缺乏约束,有些作品成为平庸之作。 耶利内克的全集给传统的叙述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欣赏园地。创作于1983年的《钢琴教师》就是心理叙述的杰作:尖刻,露骨,乃至无情。它让受到伤害的和伤害别人的人物跃然纸上。从那以后,描写施虐受虐狂也成了一种文学类别。 由于涉嫌色情文学,小说《情欲》(Lust)也曾一跃成为耶利内克的畅销书。随着公众的兴趣渐渐消退,后来对这部作品的每次检验都表明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性语言和消遣文学的模式只不过是耶利内克实现目的的手段而已:通过展示情欲被暴力扭曲使人们变得没有情欲。 非传统的戏剧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一直写戏剧,同时———她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地———把自己看成非传统的剧作家。通过越来越有力地拒绝传统戏剧的规律性,她成功地写出了越来越优秀的舞台作品。前提自然是有一位能保持原著风格的导演。耶利内克通过其层次丰富的剧本文字首先提供了表演素材、独特的语气和人物台词。多年来,耶利内克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喜爱的题材一直没有变化,用一个总的主题来概括就是“对人的破坏”。她甚至不怕使用玩世不恭的措词,当然这只是为了揭露现存世界的玩世不恭。 官方对授予这位公认的国家敌人诺贝尔奖作出的反应表明,奥地利的社会现状有些奇特。国民议会议长安德烈亚斯·科尔表示,他“为她和奥地利感到高兴”。国务秘书弗朗茨·默拉克也强调,耶利内克为奥地利竖起了一面“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镜子。(来源:参编) 相关专题:2004年度诺贝尔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