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被俘甚于恐惧死亡——评哈金新著《战废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15:37 青年参考 | ||||||||
[美]季思聪 正当美军虐俘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一本关于朝鲜战争中中国战俘命运的长篇小说《WarTrash》(《战 废品》)出版了,内容涉及美军在朝鲜战争中虐待中国战俘。 这两个“虐俘”碰到一起,只是个时间上的巧合。去年9月,美国全国图书奖得主哈
今年8月底,哈金给我寄来这本长达352页的新书《WarTrash》。在来信中他告诉我,对这本书的中文书 名几经斟酌,最后是在小说家余华的鼓动下,决定了用“战废品”一词。他说,“英文书名‘WarTrash’是从‘wh itetrash’(指穷苦白人)一词来的,指的是一群被战争废弃的人,这是书中战俘们互相嘲笑的时候常用的词儿。” 10月10日,美国最重要的书评园地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以封面整版转内页的方式,刊出了小说家茹塞尔 ·班克斯(RussellBanks)的评论长文。班克斯在书评中说,阅读哈金感人至深的《战废品》,你会忘了这是一 部虚构的作品并非真人的口述实录。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哈金借鉴两种西方文学写作传统的痕迹:一是用非虚构回忆录的形 式写一部虚构小说;二是用狱中实录的形式写非虚构回忆录。前一种的例子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卡鲁亚克的《在路上 》;后者的例子有JacoboTimerman的《没有名字的囚徒,没有号码的牢房》等等。 同一期上,书评周刊还刊登了记者对哈金的采访,并引用了哈金的一句话作为标题,“我无法停笔”(Someho wICouldn'tStop)。 记者:一部小说用这个题目挺煽情,关于美军虐待中国战俘的内容也挺煽情。这个时机选择(timing)你觉不 觉得有点神? 哈金:是有点神。不过,我2000年开始动笔的时候,可一点也没想到虐待战俘会成为热门新闻。 记者:你写这部小说的原动力是什么? 哈金:我原来计划是写一个短篇,但是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我内心里的东西一个劲向外流。我后来意识到,这个 东西就是“恐惧”,我在中国军队里当兵的时候,很多士兵对于被俘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 哈金:因为我们见过被遣返的战俘是怎么个遭遇——他们都被当成罪人看待。你被俘了,你又没死,回到家里,你就 成了社会的渣滓。 记者:你在美国已生活了近20年,到目前为止,你的小说都是关于中国的。你在这本书里将目光移出中国,到了朝 鲜。你为什么没写一本关于美国题材的小说呢? 哈金:从写中国到写美国,是一个很大的跳跃。这本书是某种过渡吧,从这本书以后,我的小说主要会写关于美国的 。这本书是试一试水,写了中国、朝鲜、美国的相交。转而写美国,我得改变很多东西,所以我得谨慎,很不容易。我已经开 始写一本关于美国的小说,但不知写不写得成。 中国战俘受到美军虐待,是书中的重要内容,但远远不是全部内容——中国战俘的命运,远比在一段岁月中受到美军 的虐待要悲惨得多。哈金在书中提出的如何对待生还战俘的问题,涉及社会伦理,因此也远比虐俘本身要引人深思得多。 哈金成名之后,对于他身为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的作家,却只用英文写作,不时有人表示过不解甚至不满。哈金在演讲 中解释说:身为美国大学教授,他必须不断拿出英文成果;文坛上已经有如此之多从其他母语改用英文写作而卓有成就的大师 ,也使他树立了信心。而已经进入用英文写作的轨道了,再转而用中文写作,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他力不从心。 正因为如此,他这些英文作品的中文翻译需要另外有人去做。哈金请我来把这本新著翻译成中文,为此我们已经通过 不少信,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他在文学上的一些追求。 “鉴于这本书用的是回忆录形式,使用散文的语调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我)很受普鲁斯特的影响。我看见你家里 有普鲁斯特书的中文译本,你经常读读普鲁斯特,就可以时时沉浸在散文的语调里。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每天都读几页普 鲁斯特。跟着普鲁斯特,我们就可以使行文在精神上有某种提升。” “在小说里,至少有着三种语言。第一种,叙述的语言,是叙述人用来讲故事的,这种语言相对地比较正式。在这本 书里,又可以是书面化和文雅的。第二种,用于对话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非正式的、自然的、日常口语化的。第三种,用 于思考和独白,这种语言就更加非正式,有时候它是不大连贯、甚至破碎的。总的原则是,语言应该鲜活和自然。” 译成中文一事目前还未正式着手。但可以肯定的是,《战废品》的出版,不仅是哈金个人创作的一个“跳跃”,也是 美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正如班克斯所说:“《战废品》虽然是对一个真实年代、一个真实地点所发生的事件的现实描述, 但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寓言’,超越了真实时空的限制。” 《战废品(WarTrash)》哈金(HaJin)[美]潘瑟恩出版社(Pantheon)2004年10月 版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