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报告”之美军版--读《美军战争家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17:07 青年参考 | ||||||||
王东力 “妈妈,我是在散兵坑里给你写信的,我还在前线。我每晚都会祈祷。家里好吗?看起来我只能在前线过生日了,我 守着一挺机关枪,已经六天没睡觉了。妈妈,真希望能收到你的信。我爱你。”这是1950年9月6日,三等兵威廉·吉尔 里从韩国釜山写信给母亲,这天是他22岁生日。9天之后,吉尔里阵亡。
在我以往的印象里,家书无非就是家庭成员间往来的信件,内容也无非就是“家事”,或思念,或教导,或嘱托,仅 此而已。但是,读过《美军战争家书》,我的心灵却被震撼了。该书所收书信的时间跨度从美国内战,到上世纪末的海湾战争 和波黑战争。 “爸爸、妈妈……我不怕死,只是想到再也见不到你们,我很难过。用我的钱给我买个牧场……为我做个入土仪式, 在我的新墓地里放一块石头。照顾好家里的小孩子们。我现在无比地渴望温暖渴望水,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尝到这样渴望的 滋味。”这是21岁的尉官汤米·肯尼迪被俘后,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写在照片上的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战争的残酷,让人们骨肉分离,无情的炮火,击碎了多少亲人重逢的梦想。普通的书信, 因为战争而变得异常沉重,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战火的硝烟之中,士兵们蜷缩在战壕里,手枕着钢盔、石块,一笔一画地写信, 被熏黑的脸庞上,流着思念的泪水。 书信是一种见证,书信是一种诉说。这正是本书编者饱含深情地辑录这些战争书信的目的所在。该书所收书信的时间 跨度从美国内战,到上世纪末的海湾战争和波黑战争。从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战争、战争的本质、战争和人、 美国历届政府的战争政策,进行了透彻的剖析。书信中叙述的个人的战争经历、战场感受、生命思考,以及对和平的期望等丰 厚复杂的情感,也因此成为人类社会对自身发展进程中的教训与经验的认识与回顾。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所收的书信,通过战 争亲历者的叙述,刻画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类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创伤。 200多封信件,诉说了200多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饱含着泪水和思念,而更多的书信则成为士兵们最后 的遗言。这是生命最后的留言,这是战争逼迫着他们无奈地写下的留言。阅读这些信件,我们的心灵会一次又一次地震颤,内 心深处也会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战争。今天,战争的硝烟仍在弥漫,流血、死亡仍在发生。 这些书信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它们揭示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蕴涵着深厚的个人情感,颂扬的是勇气、爱心、 奉献和责任感,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比其他来自前线的报告更有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直面战争的残酷。这是 一个沉重的话题。 《美军战争家书》(美)安德鲁·卡若尔著李静滢译昆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