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布什就职典礼专题 > 正文

布什就职演说成自由扩张宣言:从反恐到反暴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19:25 南方周末

  英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E·H·卡尔把美国称为“在善良的外衣下掩盖其自私的国家利益的艺术大师”。布什第一任期的外交取向,似乎并未给美国霸业增多少分,给世界带来新的乱源倒是确定无疑的。1月20日,当布什终于站在他第二任期的起跑点上,“自由”突然成了布什的口头禅,仿佛民主党和共和党突然倒了个。问题是,一切会如他所宣称的那么简单吗?

  布什就职演说透露的基本信息有二:对内从长远上削弱民主党,对外则着眼于削弱传统大国对美国的挑战。

  这是一篇既说给美国,也说给世界,雄心勃勃而又充满自由主义色彩的就职演说。如果不是过去四年那口土得掉渣的得克萨斯口音,了解美国史的人可能会以为这番话出自一个民主党人。布什第一任内的外交,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因此,还在竞选时,人们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弥合国内分歧,赢得世界理解,将是美国新总统无法逃避的挑战。果然,布什以“回归美国”作为其第二任就职演说的主题,然而当今的美国已经因“9·11”改变了太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了。

  回归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软着陆?

  布什的就职演说是从回归传统美国开始的,布什新政府显然试图在内外政策、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达成平衡。

  其实,布什在2004年年底重组内阁时,就已经流露出这种动向。当时就有评论说:未来四年中,白宫要将前四年用于外交政策的强硬手腕转移到国内政策。

  大选以来布什的各种言行,清楚地说明,布什要在第二任期内推行“保守革命”,积累政治资本,一举奠定对民主党的优势。近来,共和党加紧了在社会保险金私营化的动作,布什还重新提名多位遭民主党反对而未能通过的法官任命,这表明布什在这些题目上丝毫没有向民主党妥协、“团结”全国的意图。

  布什政府也在加紧推动民事伤害赔偿的改革,如果成功,将根本改变美国企业领袖和审判律师两者的势力平衡。因为两者分别是共和、民主两党最主要的财东,这将造成民主党的长期衰落,是极为毒辣的政治招数。

  然而,在就职演说中,布什却对外交着墨颇多,并以“寻求世界范围内的自由,结束每个角落的暴政”这一自由理念贯穿之。布什的就职演说全长约20分钟,却27次出现“自由”的字眼。布什说:“自由在我们国家的存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自由在其他国家的成功。我们的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希望,在于自由在全世界的扩张。”

  一个多世纪以来,历任美国总统一直在美国民主理想和现实世界利益之间的冲突上角力。美国的外交政策思想渊源,一直有所谓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野之说。其实,美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做的虽然是现实主义那套,但却往往以自由主义的话语来表达。正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E·H·卡尔把美国称为“在善良的外衣下掩盖他们自私的国家利益的艺术大师”。

  自从美国陷入伊拉克战争泥潭以来,以武力推行民主的新保守主义外交路线广受世界舆论及民主党人非议。因此,布什的自由宣言,似乎要使新保守主义的外交路线“软着陆”。这种“软着陆”,反映了两方面的战略考虑:其一,由于美国霸权如今仍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布什希望重拾理想主义以修复美国受挫的软权力。恰如卡特时期美国战略受挫而倡导人权外交一样,布什外交在向民主党路线靠拢(布什本人也像卡特,是虔诚的基督徒)。二来也是以自由的旗帜修复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修补跨大西洋联盟。因为自由、民主是世界的硬通货,而反恐、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只是少数国家的“私房”。

  扩张自由宣言:从反恐到反暴政?

  布什的就职演说,只在一处提到了美国在2001年9月11日遭受的恐怖主义袭击。然而,“9·11”余音不绝。这就是“9·11”后的美国,自由与安全密切相关。

  布什在演讲中说,“保卫美国安全的惟一途径就是促进海外的民主,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美国本土形成威胁的根源。”他还把全球事务说成是“自由和独裁的斗争,美国不会在斗争中袖手旁观”。

  但令人疑惑的是,布什的自由扩张宣言,既像是在为布什主义寻找合法化的诠释,又像是美国全球扩张的冲锋号。

  美国已有外交评论家指出:“布什的目的,是要像罗斯福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里根作为东西方冷战的胜利者那样,让自己作为对反恐战争和中东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总统而青史留名。”

  《纽约时报》1月21日文章也写道:“布什讲话时的玄而又玄以及布道般的狂热恰恰默认了以下事实:他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或许还有许多美国人,都误解了他出兵伊拉克以及威胁伊朗和朝鲜的‘专制政权’

  的做法(仿佛他出兵伊拉克的本意并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为了推进自由——编者注)。他本人此前并未常常以如此理想主义的口吻描述自己的动机,因此这次就职演说有可能成为他改变做法的开始。”

  就在布什发表就职演说不久前,美国正式结束了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作,这当然会让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战争借口的布什感到尴尬。而且,世界卷入反恐的程度越深,美国反而发现越难以反恐来号令诸侯。于是不得不重新高举自由大旗,以“反暴政、独裁”作为新的霸权外交合法性根源,为其打造“世界领导”寻找新的合法性。

  但是,舆论担心,布什虽然傲慢地引用了美国历代总统的言论,比如林肯的道德主义、罗斯福的反侵略野心以至威尔逊和肯尼迪的国际理想主义,但仍然留下一大堆问号,究竟布什的自由呼号是针对所有独裁政权,或只针对那些跟美国敌对的国家?

  对此,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约瑟夫·奇林乔内分析:“恐怕布什正在为美国进一步在世界其余地区扩张军事势力提供论据,他似乎为美国扩张和推翻(他国)政权的政策冠以反暴政的堂皇藉口。”

  针对上述种种猜测,白宫官员解释说,布什就职演说并不表明美国政策的变化而是布什主义的“言辞制度化”。

  这就表明,就职演说只是定了布什第二任内外政策的“调”;“势”的方面则要看即将于2月2日布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的“国情咨文”。而在布什就职演说前切尼、赖斯的谈话为布什第二任外交提前做了注脚。

  赖斯路线:“暴政前哨国”与“有利于自由的均势”

  1月18日,美国候任国务卿赖斯在参议院外委会听证会上的讲话,为未来四年的外交政策勾画了一幅“蓝图”。赖斯在开场发言中提出了美国外交的三大任务。首先,将与民主国家一道,建立基于共有价值与法治的国际体系;第二,加强与民主国家的合作,对抗所面临的共同威胁,并消灭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第三,将在全球推进自由与民主。在讲到“在全球推广自由和民主”的任务时,赖斯提出“暴政前哨国”的新名词并提及符合其含义的六个国家:古巴、缅甸、朝鲜、伊朗、白俄罗斯和津巴布韦。显然,在赖斯眼中,美国未来需要想方设法在这六个国家里推广“民主”,对抗“专制”。

  当然,点明这一点不见得布什第二任期内有精力和能力一一收拾这些国家,而是要根据地缘战略的价值有选择地确定国家实施伊拉克模式。切尼则明确指出了重点———伊朗。切尼在布什总统就职典礼数小时前受访说:“看看世界的潜在动荡地区,伊朗排名首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把欧亚结合部作为安全、外交领域的主攻对象。即使经过的“9·11”事件,这一地区依然是美国战略家眼中的重中之重。不说美国的军事行动,仅从推广“民主”这一个层面来看,从格鲁吉亚到乌克兰,前苏联国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渐渐拉开了序幕。

  从赖斯的话来看,白俄罗斯或将成为下个目标之一,还有亚洲的缅甸、非洲的津巴布韦、拉美的古巴。在全球施展军事战略的同时,美国也在增加推广民主的对象。

  铲除“暴政前哨国”的目的,拿赖斯的话来讲就是“创造有利于自由的均势”。这便一语道出美国的长远目标———中、俄等美国的传统威胁。已有舆论指出,布什的演说显示美国下一个军事扩张的矛头直指伊朗,如果美国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改造伊朗的目标,则未来美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将向东亚转移,中国就将面临美国直接的压力。

  布什在演说中没有提及任何其他国家的名字,甚至连阿富汗或伊拉克也没有。但布什的自由扩张宣言,直接对所谓的“不法政权”发出警告,这种所指既模糊,又清晰。为了实际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希望跟中俄政府维持友好关系。正如布什演说和赖斯作证时强调的,全球的民主推进要靠“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布什在第二任期内会扩大联盟,强化联盟的作用,把更多的联盟拉进国际事务中来,从而分担美国的压力。这实际上也是他在第一个任期内得到的教训。

  然而,新保守主义理论家卡根分析道,“现在布什制定了民主为目标,他将不断面临实践诺言的挑战。举中国为例,当布什谈及‘扣上锁链的被关押者’时,这也适用于中国。”卡根称,布什就职演说的新一步是布什不再以战胜反恐战为推动民主的理由,反而表示民主原则上是全球目标。卡根说:“反恐战导致你奉承中国和俄罗斯,但今次演说超越于此。”布什政府本月对被指协助德黑兰改造长程弹道导弹的中国公司实施经济制裁,对此埋下伏笔。

  展望未来,美国外交的手段是,借助反暴政、反恐等名义,选择地缘战略价值优先考虑的国家实施民主化改造,编织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的网络,毕其功于一役。

  这样说来,布什就职演说透露的基本信息有二:对内从长远上削弱民主党,对外则着眼于削弱传统大国对美国的挑战。□王义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相关专题:布什就职典礼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