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 以巴停火能否超过半年(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1日10:19 国际先驱导报 | ||||||||
驻守在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的以军士兵,背后画着十字靶,下面用英文写着“一枪一命”。他告诉记者已经“干掉了”13个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人员。刘立伟/摄 国际先驱导报驻耶路撒冷记者刘立伟报道 2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的访谈。阿巴斯称,巴以冲突已经结束了。但是以色列总理沙龙15日发出警告:以巴停止暴力行动是双边和平进程的第一阶段;以色列与巴方协调实施的撤出加沙地带的行动是第二阶段;如果巴武装人员在第二阶段袭击以色列目标的话,以色列将加倍报复。
由此看来,以巴和平进程命悬一线。双方冲突是真的就此结束了,还是和平希望昙花一现,尚有待时间检验。 阿巴斯“委曲求和” 尽管以色列方面有不同看法,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巴勒斯坦人这一轮“因提法达”(阿拉伯语,意为“起义”)是沙龙引发的。在从2000年9月28日因沙龙进入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圣石圆顶清真寺所在院落后长达四年之久的冲突中,共计有近千名以色列人和数千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双方经济都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旅游业收入大打折扣。两败俱伤,但是相较之下,巴勒斯坦方面的损失更为严重,其经济至今不能自立,政府雇员工资要靠国际社会捐助才能解决。 阿巴斯希望巴以双方重启“路线图”计划,即分阶段实现停火、建立巴勒斯坦国和就耶路撒冷地位、边界线走向以及巴难民回归权等问题举行谈判的目标。为了实现停火,阿巴斯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介于以色列和巴非政府武装组织之间的中间人角色,两边讨价还价,可谓“委曲求全”。 阿巴斯“求和”的诚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同情和支持,尤其是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历史经验表明,当美国需要一个和平的中东时,以色列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就下降。美国政府目前对巴以的政策是“一拉一压”,帮助阿巴斯巩固地位,同时告诫沙龙不可“轻举妄动”。 阿巴斯当前所要做的两件事是确保停火和改革安全部队。他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能否有效约束武装派别对以色列实现停火,这关系到巴以局势的未来发展。 沙龙“必须的痛苦” 沙龙与阿巴斯在埃及举行会谈后,以色列做出了让步姿态。例如,以色列内阁同意释放一批巴方点名要求释放的巴勒斯坦人,同意一些被驱逐的巴武装人员返回约旦河西岸地区,并且已经将一座由军方管理的专门用于关押巴“安全罪犯”的监狱移交给政府部门管理,等等。 沙龙还明确表示,他所提出的撤出加沙地带的单边行动计划已经改为与巴方协调撤出的计划。沙龙坚持三个月内完成撤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北部一些定居点的计划,并称作出这种决定是“痛苦的”,但出于以色列安全考虑,实施这种决定是“必须的”。 沙龙不得不面对“阿巴斯总统” 沙龙的“痛苦让步”还表现在与阿巴斯见面问题上。沙龙一个月前曾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与阿巴斯举行会谈。但是沙龙与阿巴斯在沙姆沙伊赫举行了包括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参加的四方会谈后,最近又传出要与阿巴斯举行双边会谈的消息,沙龙的态度耐人寻味。 分析认为,沙龙在与阿巴斯会晤问题上出现180度的大转弯出于三种原因:第一,沙龙认为没有美国参加的中东首脑会议对以色列有利。美国政府急需要将巴勒斯坦树立为中东阿拉伯国家民主制度的典型,期待以此拉开“大中东计划”的序幕。在此背景下,布什在前不久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将惯用的“阿巴斯主席”改称为“阿巴斯总统”,阿巴斯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沙龙意识到,如果再像以前以巴首脑会谈那样由美国出面斡旋的话,美国的政策很可能会向巴勒斯坦一方倾斜。 第二,沙龙借与阿巴斯举行会谈的举动获得美国对以色列在外交上的支持。以色列多年来对巴勒斯坦所奉行的围困和打压政策招致国际社会普遍批评。以色列急欲修补国际形象,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外交支持。 第三,沙龙想借助媒体宣传,将其与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拥抱和握手的形象传回以色列,唤起民众对他两年前参加总理竞选时做出的“只有沙龙才会为以色列带来和平”承诺的回忆。他希望借此增加民众、议会以及政府内阁对他的支持,从而有利于推动实施他所倡导的单边行动计划。 极端分子威胁沙龙、阿巴斯 沙龙当前所要做的两件事是实现停火和实施撤出加沙地带的计划。他当前面临的问题是能否克服国内反对撤出加沙地带的阻力,这对以巴局势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看出,无论是沙龙还是阿巴斯,都有实现停火的愿望。但是以巴能否实现真正停火将面临考验。沙龙和阿巴斯举行会谈后,两人分别受到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中右翼极端分子的威胁,他们的人身安危也关系到以巴局势。充满了变数的以巴局势将向何处发展,备受世人关注。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