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叙利亚面临战略孤立状态 复兴之梦正在陨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5:22 新民周刊

  叙利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孤立状态,它的复兴之梦正在陨落。

  今天中东和叙利亚的命运,38年前即已确定。

  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突袭,短短6天内,横扫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现巴勒斯坦)、西奈半岛(埃及)、戈兰高地(叙利亚),阿拉伯人溃不成军,以色列一举奠定直到今天对阿
拉伯国家的战略优势。

  在战争前几个月就任叙国防部长的阿萨德,目睹国家的惨败和耻辱,自己关在家中,三天没见外人。后来登上总统宝座的阿萨德奉行极端强硬政策,拒绝屈辱和平,拒绝在“犹太人占领一寸阿拉伯土地”时与以色列媾和。

  对阿萨德来说,以色列的出现,是对他一生梦想的最大打击。作为一个阿拉伯复兴党领袖,他致力于实现当年阿拉伯帝国的复兴。巴勒斯坦尚且保不住,何谈阿拉伯的统一?研究叙利亚,不得不考虑叙利亚的意识形态,正如一位黎巴嫩领导人所说的:“如果不看阿萨德的民族主义观点,就无法理解他的政策。”

  叙利亚通过对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等激进组织的影响,以及其本身驻军黎巴嫩,实现与以色列的战略平衡。

  尽管朋友很少,但无人可忽视这个中东心脏地带的强硬国家。基辛格当年就说:“没有埃及,以色列就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就不会实现和平。”

  但随着伊战结束,美国对中东的军事占领,以色列军事实力的膨胀,叙利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孤立状态,成为美以东战略向前推进的新“靶心”。它最近被迫从黎巴嫩撤军,更突出说明这个国家在压力下的无奈,它的复兴之梦正在陨落。

  阿拉伯民族主义跳动的心脏

  有一部影片是阿拉伯人津津乐道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一个统一阿拉伯的神话史诗。在今天大马士革古城集市顶棚,据说仍可见劳伦斯率阿拉伯军队战斗留下的累累弹痕。

  现实无情,阿拉伯人的统一梦不断遭受挫折。不仅是1967年屈辱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人就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国家,但遭到英法的拒绝。作为胜利者的叙利亚(其版图包括现在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约旦 )被肢解。

  对拥有“泛阿拉伯主义”的叙利亚来说,历史的积怨和仇恨一直隐藏在民族心灵深处。要知道,以大马士革为中心的叙利亚,在过去4000年中一直是中东的政治军事中心。深厚的历史英雄主义的积淀,优越的地缘政治优势,使叙利亚一直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中心,被称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跳动的心脏”。泛阿拉伯主义,自然就成为阿萨德和叙利亚的一项基本国策。

  正是这个原因,当埃及、约旦、巴勒斯坦先后同以色列媾和,独扛阿民族主义大旗的叙利亚始终不愿作出丝毫让步。阿萨德一再表示:“巴勒斯坦的事业就是叙利亚全体人民的事业。”叙利亚无法也不会拒绝这个民族或者国际义务。

  叙以矛盾,自然成为中东诸问题中最难解开的一环,并进而牵涉到叙黎之间的复杂关系。

  不设大使馆的兄弟国家

  叙利亚和黎巴嫩历史上长期属于一个国家。即使到现在,叙利亚在贝鲁特没有使馆,黎巴嫩在大马士革也没能开设自己的使馆。两国民众来往无须签证,只须出示身份证。

  数年前,当黎巴嫩提出在大马士革开设使馆时,引起叙利亚方面的强烈反弹,建议最终不了了之。

  黎巴嫩作为以色列诸邻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内宗教林立、派别众多。1975年黎内战爆发,基督教长枪党民兵、穆斯林民兵、巴勒斯坦游击队大打出手。在当时黎政府邀请下,叙利亚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1991年5月,叙黎签署《叙黎合作协调兄弟关系条约》,规定两国保持特殊兄弟般的国家关系。叙利亚驻军贝卡谷地,直到黎政府在全国行使国家权力和以色列从黎南部全面撤军。

  叙利亚实际掌控了黎巴嫩政权。黎巴嫩也成为其抗衡以色列的一张王牌。

  随着中东格局因伊战发生突破,布什“大中东计划”开始全面铺开,曾与萨达姆结盟、又与以色列为敌并涉嫌支持“ 恐怖组织”的叙利亚,自然成为美国在中东除伊朗之外的另一个打击重点。早在2004年9月,在美国主导下安理会通过了 1559号决议,要求叙利亚从黎撤军。美国鹰派势力不止一次威胁对叙利亚发动南斯拉夫式的外科手术袭击。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被暗杀,恰好给了美国一个介入的绝好口实。在美国的外力催逼下,早就对叙利亚心存不满的黎巴嫩基督徒也借机发难。重重压力下,叙利亚只能撤军。

  但叙利亚撤军更多是象征性的,它绝对不可能短期内撤离贝卡谷地,也不可能放弃对真主党的支持。这是叙利亚立国之本。如果彻底丧失了对黎巴嫩的掌控权,叙利亚将在与以色列本不均衡的对峙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父子相承的政权也将面临挑战。

  对黎来说,骤然失去叙利亚这个稳定因素,如果处理不慎,黎有再次陷入内乱的危险。亲叙的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公开扬言,以色列和布什政府在黎巴嫩的算盘打错了,“黎巴嫩不是索马里,不是乌克兰,不是格鲁吉亚。”

  美国中东问题专家卡茨曼说,不管叙利亚撤不撤军,黎巴嫩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都将成为重要的权力经纪人。真主党拥有庞大的慈善和商业网,有电视台,还有2.5万训练有素的武装民兵。叙利亚将一直保持重要影响。

  无可挽回的力量衰竭

  叙利亚目前最直接的威胁,是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但长远来看,它跟以色列的关系决定着本身的命运。

  叙以焦点则在戈兰高地。笔者在中东采访时,曾多次踏访这块战略要地,遥望叙利亚农村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见“鬼城”废墟。

  “鬼城”原名库奈特拉城,1967年战争期间被以军占领。1974年,以根据停火协议撤离该城时,用炸药、坦克、推土机等将全城4000多座建筑全部摧毁。叙利亚一直保留这片废墟,教育人民勿忘国耻。

  对叙利亚来说,戈兰高地谈判须遵循“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以色列必须尊重1967年分界线,这样叙利亚就能控制以重要水源地加利利湖的东北岸地区。

  阿萨德奉行的是一种精明的拒绝战略。他既是一个强硬者,也是一个现实者。就如在当年冷战时,他时而与美国发生冲突,投靠苏联;时而又与美国搞缓和,驱逐苏联专家。目标只有一个:确定自己国家的关键地位,让双方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曾参加和叙利亚谈判的一个以色列人评价说:“我们必须要么按照他的条件谈判,要么就无法谈判,他不想做出任何让步,他强调自己的尊严,却从来不考虑我们的问题,特别不考虑我们的安全问题。”

  拉宾上台后,叙以谈判一度进行得很顺利,双方甚至达成了“餐巾协议”——协议内容写在一张餐巾纸上,以色列同意归还绝大部分戈兰高地。

  但在最后一刻,阿萨德突然拒绝“在以色列仍占领一寸阿拉伯土地前提下实现和平”,谈判无果而终。显然,叙利亚也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以现在沙龙的个性和以色列右翼化的国情,叙已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果。

  2000年阿萨德在壮志难酬的悲壮中离开人世。而继任叙利亚总统的巴沙尔显得比较开放,喜欢折中方案。但这个受西方教育的腼腆年轻人面临的考验却是空前的。在美国和以色列步步进逼下,叙利亚节节后退,最近的黎巴嫩危机不过是一个例子,但绝不是最糟糕的一个。

  美国战略分析家爱德华·勒特韦克就说,“巴沙尔年轻,又受过良好教育,做一个有现代思想的改革派还差不多”,言下之意是他当一个强硬政权的领袖则不行,尤其在现在的多事之秋。

  叙利亚实力的衰竭,是美国军事介入中东地区的必然后果,与以色列诞生之初阿拉伯世界希望将犹太人赶进大海的情绪不同:现在的阿拉伯民众只能接受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存在(埃及和约旦已同以色列建交)。

  由以色列和美国主导的中东新秩序正在形成中,原先最强硬的叙利亚不得不做出调整,其外交政策越来越实际,比如对巴勒斯坦支持的力度正在下降,大叙利亚的建国梦、泛阿拉伯主义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走向淡漠。特约撰稿/刘  洪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