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走访恢复平静的伦敦街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6:25 世界新闻报 | |||||||||
英国人生活依旧很从容 《世界新闻报》驻英国记者 赵 阳 本月7日,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连环爆炸事件。在经历了一个平静的周末后,从本周起,伦敦又恢复了国际大都市 以往的繁华与忙碌。这次爆炸事件让记者感触最深的不是袭
搜救工作遇到不少困难 目前,伦敦的地铁系统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只有两三条发生爆炸的线路仍处于关闭状态。记者周二赶到被炸的国王十 字路(King’sCross)地铁站时,发现这里仍旧像往日一样忙碌。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一些人正手捧着鲜花站在站 前小广场的一角,悼念在爆炸中丧生的亲人和朋友。 正在进行清理工作的高级警官查布林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救援人员仍在努力从被炸毁的地铁车厢中寻找遇难者的尸体 。但由于地铁隧道距离地表有120英尺深,内部空间很狭窄,而且非常炎热,使得救援工作遇到不少困难。搜救人员分成小 组工作,每个小组工作两小时就必须出来对防护服进行消毒。另外,由于救援设备无法进入狭窄的地铁隧道,搜救人员只能靠 肩挑手扛,将尸体搬运出来。目前,救援人员已经从车厢中运出了20多具遇难者尸体,但仍有一些尸体被埋在里面。 查布林警官还说,警方的特别反恐热线已经接到了1700个电话,其中一些电话提供的信息非常有价值。警方正加 紧分析目击者用相机和手机拍摄的现场照片等重要线索,以确认恐怖分子的身份。 在国王十字路地铁站,记者还见到了很多前来采访的记者。谈起伦敦的连环爆炸事件,《金融时报》的一位同行说, 伦敦是个多元化的国际都市,她因为多元化而更加坚强。伦敦的不同种族、肤色是全球社区的缩影,这里的人民不恐慌,他们 在危险面前能够保持平静。 伦敦市长坐地铁给市民打气 这位记者的话说明了一个事实,虽然此次爆炸给不少英国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但英国人那种处变不惊、从 容应对的能力着实让人敬佩。本周一早晨8点半,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从伦敦西北部威尔斯顿·格林车站,搭乘朱彼利地铁线到 市政府去上班,以给市民打气。像往常一样,上班高峰时间的车厢非常拥挤,他过了好几站才找到个座位。 在伦敦市长的示范作用下,英国民众也表现出了对恐怖袭击誓不低头的态度。英国高级警官特罗特说:“如果伦敦人 不进城、不上班、不开市,那么,那些制造爆炸事件的人就达到目的了。”记者也问过周围的邻居和朋友,是否还会继续使用 地铁和公交,他们用极为坚定的语气说:“当然了,恐怖攻击不会改变我们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会向恐怖分子认输。” 一家一本《应对恐怖袭击》手册 爆炸发生后,记者从英国老百姓嘴里听到最多的话是,“比起美国的‘9·11’和马德里的爆炸事件,我们的伤亡 不算大”、“我们不会向恐怖分子认输”……而当局在爆炸发生后的反应也很到位。 第一声爆炸响起后不到半小时,救援人员便赶到事发现场。再过半小时,伦敦警方通过电视告知大众,“待在原地, 不要走动!”,与此同时,全部地铁交通网都被关闭。又过了一小时,伦敦各主要道路上就出现了“避开伦敦”、“本区域关 闭”等警告标志。英国政府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了询问伤亡情况的热线电话。 英国内阁的反应也相当迅速。爆炸发生当天,正在苏格兰出席八国峰会的首相布莱尔对爆炸事件发表声明,并在数小 时内紧急返回伦敦。平时剑拔弩张的朝野两党此时也团结一心,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就伦敦爆炸的情况向社会公众及时报告。 人们也许要问,英国的应急措施为何如此高效、有序?事实上,这一切都源于英国人坚定沉着的民族个性。在灾难面 前,英国人总在想“下一步该怎么办”,从不乱方寸。 除此之外,英国老百姓平时就学会了如何应对紧急情况。据记者了解,每个英国人家里都放着一本《怎样应对恐怖袭 击》的手册。在英国的地铁和公共车站,到处都贴着这样的标识——“如果您看见这样的塑料袋,请您千万别碰它,尽快打电 话给警察”。这些从小处着眼的教育措施,练就了英国民众平和镇定的心理素质。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