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2005年诺贝尔奖返朴归真 获奖者为科学献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7:01 国际先驱导报

  以自己为实验对象、甘于默默无闻数十年——这些传统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全面回归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小军报道 2005年诺贝尔奖在10月初新鲜出炉。与前几年相比,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个人性格更加突出,稍加考察即可发现,本届诺贝尔得主更加不计名利、更具献身精神,献身、坚韧、正直等传统美德“赤裸裸”地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石。在浮华的
21世纪初,诺贝尔奖返朴归真。

  马歇尔:愈病愈快乐

  为事业献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巴里·马歇尔,可算是为科学舍得自己的一位人物。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位年轻的

澳大利亚医生站在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弗里曼特尔的实验室里,大口吞下了一些味道令人作呕的细菌溶液。他知道这会在消化系统引起溃疡。他坐下来,等待着,这位医生就是马歇尔。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压力、紧张和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的。但马歇尔和他的研究伙伴罗宾·沃伦发现,这种看法错了,这些病的幕后黑手很可能是一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然而,当时没有人相信他们的成果,因为细菌似乎不可能在胃酸的环境中存活。

  证据,马歇尔他们急需迅速取得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可惜的是,动物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已经知道,幽门螺杆菌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它的唯一自然宿主。

  当时才30岁出头的马歇尔决定采取极端做法——在自己身上做人体试验。喝下细菌培养液“大约三天后,我开始呕吐,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夜里经常盗汗。一星期后经过内窥镜检查,发现是我喝下去的细菌在起作用”,马歇尔回忆说。马歇尔的身体检查结果和以往对胃溃疡病人的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一致,螺旋形的细菌已经占据了马歇尔的胃粘膜,并大肆破坏肠胃功能。这为马歇尔和沃伦的理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约兰·汉松说:“今天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他们(马歇尔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在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以前,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久治不愈和极易复发的顽疾。而现在,只用抗生素和一些其他的药花上较短的时间就能治愈。不过,也有人对马歇尔不满意,那就是他的妻子。她说:“当时我非常生气,认为抚养几个年幼的孩子已经不易,丈夫居然还把自己弄病了。”

  肖万:大隐隐于市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之一的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是一个“极端”谦逊的人,没有任何的野心,但有极大的耐心。他开始工作时,曾经担任级别最低的技术员,一干就是23年;他在同一个办公室里整整工作了40年。坚韧,是他成功的利器。

  由于已经退休,75岁的肖万得知获奖消息时并不在巴黎,而是在距离巴黎约300公里的图尔市的家中。他对法国媒体说:“我只是开辟了一条道路,是美国同事的不懈工作才使我能够得到这一奖项。他们经过30多年的实验室辛苦研究才证明我的发现是可行的。”

  碳是地球生命的核心元素。碳原子能以不同方式与多种原子连接,形成小到几个原子、大到上百万个原子的分子。这种独特的多样性奠定了生命的基础,它也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有机化学的核心。原子之间的联系称为键,一个碳原子可以通过单键、双键或三键方式与其他原子连接。有着碳-碳双键的链状有机分子称为烯烃。在烯烃分子里,两个碳原子就像双人舞的舞伴一样,拉着双手在跳舞。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的获奖原因就是他们弄清了如何指挥烯烃分子“交换舞伴”,将分子部件重新组合成别的物质。

  早在1970年,法国化学家伊夫·肖万就已经详细地从理论上解释了烯烃复分解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并且列举了促进这种反应的催化剂的物质成分。1990年,肖万的理论第一次被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施罗克应用在实践中并制造出效果优良的催化剂,两年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又发展了施罗克的成果,制造出在空气中更稳定的催化剂。

  经过漫长的默默无闻的日子的打磨,肖万的心已经非常纯粹。在听到获奖消息后,他说:“我在获得新发现时的感觉要比听到获奖消息时好得多。”

  巴拉迪:埃及人的荣誉

  和平奖不是由瑞典而是由挪威来颁发。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7日宣布,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凭借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的突出贡献,共享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巴拉迪没有狂喜,他平静地说,评奖结果传达出强烈信号,那就是“继续你正在做的工作,公平、正直地采取行动”。

  巴拉迪1942年出生于埃及。1964年,年仅22岁的巴拉迪从开罗最好的法学院——开罗大学法学院毕业,获得法律学位,又先后于1971年和1974年在纽约大学法学院获得国际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巴拉迪严格自律,巴拉迪家一名熟人说:“你在整个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在维也纳)也找不到一个会说“多亏巴拉迪我才找到工作”的埃及人。”

  巴拉迪从来没有跟随美国政府的“指挥棒”而行动。无论在

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还是伊朗核问题上,巴拉迪都力抗美国方面的压力,坚持真理、维护正义。

  巴拉迪获奖后,她的母亲艾达·赫加齐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上苍对他努力工作的嘉奖。”埃及驻奥地利大使拉姆齐·伊兹·埃尔丁说:“这是全体埃及人的荣誉日。”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走失,找不到成功的秘诀时,参考一下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肯定会大有裨益。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