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十月革命节”光荣与愤怒并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1:32 国际先驱导报

  11月7日其实被分成了两部分,它为怀念红场阅兵式的人们提供了追忆往昔光荣的舞台,也为纪念十月革命的“反对派”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平台

  国际先驱导报驻莫斯科记者王丹蒂报道 11月7日对俄罗斯人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天记录了俄罗斯20世纪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88年前,在列宁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出现了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线的东西
两大阵营;64年前,斯大林在红场上检阅苏军,号令抗击德国法西斯,苏联从此走向世界强国。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在“十月革命”被忽略了14年后,俄罗斯当局重又将这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法律形式定为纪念日。

  老战士不忘光荣时刻

  7日上午天空阴沉,这并未影响人们举行纪念活动的情绪。纪念活动由莫斯科市政府领导人拉开序幕。他们首先向无名烈士墓敬献了花圈。随后参加过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的老战士也一一敬献了鲜花。

  游行开始,这些老战士个个头戴蓝色棉军帽,身着黄呢军大衣,尽管都已年过八旬,但军人风采依旧。他们排成一个方阵,在雄壮的军乐声中第一个走过红场,精神依然抖擞。

  64年前的这一天,风华正茂的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的检阅后直接奔赴前线。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幸存的老战士们每一年都会以这种形式纪念“十月革命”,从未间断。

  这个神圣而光荣的日子已经伴随他们走过大部分人生,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位老战士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这是我们的传统,当你列队走过红场时,你就会想起1941年走过这里的情景……哪怕还剩一个人,我们也要(像当年一样)走过红场。”

  参加过1941年红场阅兵式的老战士如今健在的仅有百十来人,而他们中参加今年游行队伍的只有五十几人了。人们看到在老战士的队伍中夹杂着年轻的面孔——他们手举鲜花或擎着巨幅标语,鲜红的标语上写着:“爷爷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

  在老战士方队后面开来的是首次亮相的身穿当年黄色棉军服,端着冲锋枪的第27摩托化步兵团和手持钢枪的西伯利亚步兵师方队,以及身着当年白色雪地战服,手握冲锋枪的滑雪兵方队。他们个个昂首挺胸,步伐矫健。再往后是更加年轻的军校学生方队和莫斯科各区青少年方队。共有3000多人参加了这一庆祝1941年红场阅兵式64周年的游行纪念活动。

  纪念“十月革命”只是幌子?

  与“十月革命”真正有关的纪念活动是当天下午由俄共和一些左派组织的游行。下午4时,近万人的游行队伍从市中心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出发,沿着特维尔大街行进到马克思广场。他们手举党旗和标语牌,情绪激昂,呼喊着:“伟大的十月革命万岁!”“11月7日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人民的节日!”“不应抹去对11月7日的记忆”等口号。这支游行队伍举着纪念十月革命的旗帜,实则矛头直指俄罗斯当局,他们甚至打出反对国家杜马和政府的标语口号。

  游行者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对于苏联解体前后的生活有着切身体会和比较。尽管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一再提高职工工资和退休金,但由于物价不断上涨,普通老百姓仍认为今不如昔。70岁的俄共党员古谢夫说,在苏联时期,他靠工资收入完全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而现在他每月的退休金只能维持温饱。他说,十月革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1941年红场阅兵式无法比拟的。

  近两个小时的游行活动在一片对当局不满的声讨声中结束。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实际上为反对派和一些人提供了一个发泄平台。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红场上历年庆祝十月革命的盛大阅兵式便偃旗息鼓。这一天俄政府不再举行任何庆祝活动,然而却保留了11月7日为休息日。1996年,时任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将这天改为“和谐和解日”。今年7月,俄罗斯议会两院先后通过一项《俄罗斯军人荣誉日和纪念日》的联邦法律,规定11月7日为俄罗斯纪念日,但不再是休息日。普京总统于7月21日签署了这项法令。

  据俄罗斯列瓦达分析中心最近所做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3%的被调查者反对取消11月7日为休息日的决定。看来大多数俄罗斯人还是忘不掉过去。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