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片《大和》是反思战争还是鼓吹军国主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11:53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 (驻东京记者 蓝建中) 12月17日,由东映公司拍摄的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巨作《男人们的大和》正式粉墨登场了,这部影片早早就因媒体的宣传而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在公映前,记者有机会前往东映公司,参加了该片的试映会。 日本观众排队看“大和”
实际上,试映会在此前已经连续上演了几天,东映公司名气很大,不过办公场所比较寒酸,试映厅也不过有50来个座位的样子,记者和几名同事也曾前去,由于人太多无处落座不得不扫兴而归。最后又几经努力,终于谋得了两个座位。 如果单纯从艺术角度来说,《男人们的大和》影片规模宏大,场景感人,不愧为一部力作。放映时,放映厅内静悄悄,只听见低低的啜泣声。放映结束后,不少观众离座时脸上仍挂着泪痕,而外面的走廊早已站满了等待下一场放映的观众。 剧情中有几幕镜头特别得到了观众的共鸣,大和号最后一次出征前,大和号的船员们被允许在出击前上岸,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上岸了:母亲仍强忍眼泪让儿子赶快吃自己做的牡丹饼;几位士兵拍照留念,并嘱咐照相馆的主人一定把照片送到各自家中;小艇上的士兵看到了岸上的妻子,发出了忘情的叫喊。 电影的最精采之处是大和号被命令到冲绳执行特攻任务。当时大和号既无飞机护航,也无返程燃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神风突击队式的特攻作战。当时船上的船员也为是否值得出击发生了冲突,但是最后都统一“为了国家和天皇”应该牺牲的旗帜下,船员们开始了死的准备,一名船员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妈妈”的呼喊,令全体船员为之动容。两天后,大和号遭到美军大批飞机攻击,开始了最后的战斗……战争场面宏大,看到此处几乎令观众屏住呼吸,根本没有人吃零食和来回走动,都被电影深深吸引。 反思战争还是鼓吹军国主义? 《男人们的大和》导演是曾导演了《人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等大片的著名导演佐藤纯弥。制片人则是在东海发现了沉没的大和号的“海上墓标委员会”现场指挥角川春树。演员阵容强大,很多著名演员上阵,其中有反町隆史、中村狮童等明星。 导演佐藤纯弥认为这是一部呼唤和平的反战影片,但不同的人看这部影片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想,追求和平的人会感到战争的可怕,坚定追求和平的信念,而国粹主义者则会为“皇军”士兵舍生忘死感动得热血沸腾,同样透过影片上的悲惨画面,记者这样的来自受害国的人却似乎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日军铁蹄下生灵涂炭的场景。 诚然,影片的目的也许是导演佐藤所说的追求和平,但是电影中由于缺乏对那场战争的批判精神,呼唤和平的声音似乎很微弱,而日本国民为了战争的赴死精神则成为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 结尾,描写一位年轻人“觉醒”了,坚定地掌着舵,当时给人的印象是又诞生了一个小特攻队员,但是后来看东映的宣传材料,才知道这表现的是年轻人向往和平的决心觉醒了。不知这是导演的本意,还是当初的创意与实际效果的偏离。 实际效果偏向负面 东映公司的宣传材料指出:“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大和,不仅是日本海军的象征,而且是所有日本人憧憬的对象和骄傲。《男人们的大和》将引导未来的日本以及世界的前进方向。” 评论家阿川弘之指出:“建造大和的技术转移到造船领域、光学领域、新兴的索尼和本田技研等企业的研究所,给战败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我们不了解战争的年轻一代,看了这部电影,也会感觉到死者发出的呼喊。新时代的21世纪的年轻男女,恢复日本人固有的美德,用正确的方式保持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技术,将日本再次建设成为值得自豪的国家,是对战殁将士的最好纪念。” 日本网络上有评论说:“他们只是想保卫自己的爱人、家人、朋友和祖国。”甚至有日本人据《大和号》的剧情认为,“日本在战争中也死人了,为何中国老揪住日本不放。”从这些言词来看,似乎《男人们的大和》在日本国民中起到的作用并非如导演所说“追求和平”,而是更多地颂扬了皇军忠君爱国的精神。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