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东史郎病逝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留下良知与清醒面对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1:40 燕赵都市报

  明天谁为血腥的历史作证?这是我所在的一家媒体在1月4日所做的一个大幅标题,其报道的内容是:1月3日,原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先生在日本京都府与谢之海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5岁。

  是啊,东史郎逝世了,2004年12月4日,86岁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人证”———李秀英逝世了。作为历史的人证,作为一场战争留下的“活化石”,同样作为一个具有
特定指向的历史符号,在他们所代表的一群人都必然完成生老病死铁律之后,还有谁将为那一段血腥的历史作证?这样的表达无疑令人沉痛。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是不是仍然需要从一些“铁证”中获得真相?东史郎们一一撒手而去,我们是不是也必将失去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认知?显然不是。

  真实的历史不需要更多的证据,只需要正视、承担并反思。而作为一个曾经亲历一段历史的大背景之下的人,东史郎先生留下了勇气、良知与责任,无愧天地。仅此,便足以表达他凸现于历史的意义。也正因此,我们才相信,历史的真相不因他的离去而消亡,当我们一旦能够延续他对于历史的正视、承担与反思,我们就能以真相书写历史,以历史传承真相。

  对于东史郎来说,能够留下良知与清醒面对历史已经足够,面对过去的姿势恰恰预设了未来的结局。因为,在他下跪的地方,在他说出真相的时候,他的灵魂找到了安宁的理由,他远离了罪恶,臻于圆满。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同样是一跪,东史郎获得了救赎,而1970年德国总理访问波兰时跪对死难者纪念碑,也让德国走出了二战的阴影。但同样一跪,却也有着巨大的区别:东史郎只能代表他自己,而德国总理则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

  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促成了欧洲式的“历史共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就产生在“历史共识”之上。我们丝毫不怀疑,东亚同样需要欧洲式的历史共识。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沈骥如研究员指出,“亚洲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能否正确对待历史。”

  1987年8月15日,东史郎在朝日新闻发表《南京大屠杀———我为什么作证》,其中写道:“真正的友好产生于真实之中。隐瞒事实,而以客套语言应付固可自鸣得意。但装出善意面孔,搓着双手做出笑脸,不会产生真正的友好。”然而他到底没有盼来一个民族对于真实的正视与承担,这是东史郎虽死犹憾的。

  东史郎去了,李秀英去了,但历史犹在,真相犹在。

  -杨耕身

  相关专题:东史郎病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