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承担什么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2:06 东方早报

  1月2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萨戈煤矿发生爆炸事故,导致13名矿工受困地下逾1.6公里深的矿坑中,美国救难人员随后展开营救。之后,大量媒体报道其中12人救出,只有一人由于吸进瓦斯过多而身亡。这一切都是搜救人员通过无线电话与矿井里的工人联系之后向全美国发出的信息。消息传来,关心这一矿难的人们尤其是矿工家属感到某种欣慰。但是事情只过了18个小时,信息丕变,噩耗传来,13名矿工只有一人生还,其他都已经瓦斯中毒死亡。震惊的不仅是矿工的家属,几乎所有关心这一事件的美国人都开始指责摆乌龙的记者。

  美国的新闻记者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突发新闻的现场,美国人也总是依赖媒体获得最新的进展,同时对于受难者表达关心和慰问。这种惯例不仅使突发灾难通过全国的力量进行解救,而且还监督政府和灾难处理官员的救急能力。当然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同时也是流言四起的时候,根据后续报道,这一次的乌龙事件起于通话的用词,误将12人看上去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误读为12人有生还的可能,一字之差,竟造成天大误会。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

矿难发生之后,几乎是在第一时间,美国的媒体就在现场向全世界发送最新的消息,1月2日凌晨的事件,到了早上,美国各大媒体和国际媒体大量涌入煤矿所在地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更是几乎24小时追踪报道,事发当地的煤矿、受难者家属、当地人民、煤矿的安全措施、救难过程等等事情,美国各地的观众几乎可以同时了解到。美国的各大报纸发挥深度新闻、特别报道的特长,那几天也是长篇报道抢险以及相关情况。抢险现场不时召开记者招待会,西弗吉尼亚州州长和煤矿负责人或是对发生这样的事故表示遗憾,或是介绍抢险最新进展。矿工家属则被安排到现场附近的教堂等待,他们出现在电视摄像镜头前的频率最高,向记者讲述他们的感受。这一切都是为了及时向民众报告最新的事件进展,也成为考验各媒体采访能力、速度的关键。

  除了通过电视画面和网路人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营救工作的如何逐步展开,更重要的是从总统到州政府各级官方人员的表现,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媒体捕捉的画面,只有这样,媒体的监督作用才会形成一种压力,使得实施救难的工作小组争分夺秒,抢救所有的幸存者,这也是美国发生紧急救助工作时的惯例。我们从镜头中看到,从一开始几乎与民众同步得到消息的官员称不知道爆炸发生原因,到民众指责官员动作太慢,然后逼得州政府派出强大的救援人员队伍赶赴现场。当高浓度的瓦斯阻挠了救援工作,民众看到的是现场家属的悲痛欲绝的表情,引起了强烈的同情,电话、电邮、捐款立即飞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镇。

  通过媒体,所有的观众都知道了是怎么进行营救的。而且只过了一天的时间,媒体就已经揭露出该矿在2005年就受到联邦政府煤矿安全管理部门200多项警告,最近的一次警告就发生在去年12月底。美国在1909年发生一起重大矿难后,就制定了有关矿工赔偿问题的相关法律,而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在第二天就表示,劳工部将对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矿爆炸事件进行全面调查。麦克莱伦说,劳工部属下的矿山安全和卫生署已开始对造成事件起因展开调查,并将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步骤,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他还说,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矿山安全问题,已建议将违反有关规定的罚款数额提高到原来的4倍。甚至总统也为此专门在记者会上表示,向这次事件中遇难的矿工表示哀悼,并对参加抢救的救援人员表示感谢。

  这使我想起前不久的另一个突发事件。在一个园子中,一位小女孩不慎跌进一个废弃的铁管子中,后来也是被营救人员通过非常复杂的方法将小女孩从管子中救出,送往

医院后得到及时抢救而生还的故事,当时也是所有的媒体到了现场,全程转播营救实况。这不是美国人爱管闲事,而是人命关天,每个人都会人溺己溺,付出了同情心,而媒体就成为社会的一个媒介。正因为如此,虽然这次矿难的摆乌龙事件在一开始招致人们的责难,但当人们了解到真相之后,媒体的公信力并没有下降,反而获得了人们的理解。

  在全世界,每天都会有灾难或者事故发生,无论是自然引发的,还是人为的,其中都有一个如何处理的问题。突发事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似乎媒体不加以报道就不存在了。媒体的报道,是一个将问题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现场,人们关注的是如何解救灾民、抢救生命;在幕后,也有评判责任和赔偿的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要在公平的原则下让民众知晓,一个有能力、有威信的政府就是在解决这些突发事件显示它的权威性。而所有这一切,都要在媒体的监督下进行。东方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吴琦幸 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