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哈马斯掌管巴勒斯坦专题 > 正文

哈马斯执政纲领决定内阁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3:22 新京报

  各方继续施压,要求其承认以色列

  21日,由哈马斯政治领导人哈立德·马沙尔率领的哈马斯代表团结束了对也门的访问,抵达巴林首都迈纳麦,继续他们的海湾之行。

  此前哈马斯代表团曾在也门表示,由于美国向巴勒斯坦其他派别施加压力,最终造
成哈马斯独立组阁的局面。马沙尔说,以色列正在极力孤立哈马斯政府。他说,“哈马斯面临现在的挑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从于国际社会的条件,但是这样各方都会有损失;要么就是坚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原则不变,学会忍耐,以应有的方式解决问题。”

  近日,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敦促哈马斯遵守2002年贝鲁特峰会上提出的和平宣言,宣言中要求以以色列从阿拉伯被占领土完全撤军作为条件,恢复与以色列的关系。这是首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立场鲜明地公开呼吁哈马斯遵守贝鲁特宣言,即要求哈马斯承认以色列。

  此前一天,巴勒斯坦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5%的巴勒斯坦人认为哈马斯应该开展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谈判。

  法塔赫的官方发言人艾哈迈德·阿卜杜拉·哈曼也称,哈马斯组阁的新政府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政治颠覆行为。他说,哈马斯现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他指出,“哈马斯之所以在组阁过程中没有得到其他派别的支持与合作,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立场,这样做只会使自身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另据报道,欧盟已经向联合国转交了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价值78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欧盟同时表示,如果哈马斯仍然不遵守和平协定,欧盟将停止这种援助。

  (李莉)

  ■专家连线

   执政纲领决定哈马斯内阁命运

  社科院西亚非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才接受本报采访

  本报讯(记者李莉)对于哈马斯此次提交的新内阁名单,本报采访了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才。

  解读1:淡化哈马斯激进色彩

  唐宝才认为,哈马斯此次提交的新内阁名单中,24位部长中只有9位是哈马斯成员,而其余大多都是独立人士和学者,这主要出于两个目的:首先是淡化哈马斯当前强硬激进的色彩,期望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其次,这样的内阁成员安排使巴勒斯坦内部更有可能接受。尽管其他派别拒绝入阁,但是哈马斯还是希望得到巴解组织的认可和接受,这样有助于哈马斯的继续执政,有利于其内阁的运转。

  唐宝才表示,哈马斯此次未能组建一个团结联合政府,对于哈马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因为虽然哈马斯赢得大选证明它有广泛的群众支持,但是其他派别领导人拒绝参加哈马斯的组阁,这恰好说明哈马斯缺乏各派领导层的支持。巴解组织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哈马斯组阁没有得到巴解组织的支持,这是它组阁过程遇到的最大障碍和困难,也预示了它的执政之路会荆棘丛生。

  解读2:调整执政纲领成关键

  就哈马斯政府今后的运作,唐宝才认为,短时期内哈马斯的新内阁能够支撑一段时间。至于能够支撑多久,主要取决于哈马斯的执政纲领,目前哈马斯的执政纲领是:“坚持抵抗为结束占领的途径,以高度负责的立场处理此前与以色列签署的协议。与国际社会合作、致力于结束以色列的占领,要求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囚犯,要求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权。”

  在这份执政纲领中,如何对待曾经与以色列签署的协议,哈马斯没有明确表态。“以高度负责的立场处理此前与以色列签署的协议,”是含糊的立场。

  如果哈马斯在对待以往巴以协议的立场上有所松动,甚至可以承认巴以协议,哈马斯内阁就可能继续执政下去。

  长期内,哈马斯内阁的执政命运主要取决于执政纲领的变化调整。如果哈马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调整并软化自身的立场,哈马斯内阁将能够继续运作,当然这是在以色列结束其占领状态的前提下。如果哈马斯继续他的强硬立场,拒绝国际社会提出的条件,将有可能遭到来自国际社会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打击,这样哈马斯内阁将很难存活下去。

  现在哈马斯组建的新政府正在经受来自内外部的巨大压力:外部主要来自美、以的国际社会的压力;内部则是来自巴解组织等其他派别的压力,他们不支持哈马斯。

  在这样的情况下,哈马斯只有通过和平方式,不断调整执政纲领,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相关专题:哈马斯掌管巴勒斯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