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监听大王被提名中情局长:一篇报告让他脱颖而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0:25 环球时报

  

监听大王被提名中情局长:一篇报告让他脱颖而出
                           海登

  在党内外一片质疑声中,美国总统布什8日上午正式提名国家情报局副局长海登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以接替刚刚辞职的戈斯。这一提名还需获得参议院的批准。尽管海登拥有毋
庸置疑的情报专业素养,但军人背景却成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等待这位61岁四星上将的,将是一场全新的战斗。

  一篇报告让他脱颖而出

  1945年,海登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一个蓝领工人之家,父亲是个电焊工,他的兄弟是卡车司机。从杜肯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他还一度靠当兼职

出租车司机来贴补家用。24岁时,他进入空军服役。

  海登上学时受过严格的写作与推理训练。据时任空军计划局局长鲍尔德回忆说,他在阅读军官们的报告时,发现其中一篇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说理充分,论据有力。于是叫人将作者带来见他。海登从此在空军平步青云,相继出任美空军情报局司令、驻韩美军副总参谋长。1999年至2005年间,他担任国家安全局局长,又开始在政界声名鹊起。去年,他被布什任命为国家情报局副局长,成了美国情报界的二号人物。

  从外表上看,圆脸秃顶的海登给人以温和、文质彬彬的印象,实际上,这位将军有着强悍的性格。他作风强硬,说话直率,坚持己见。担任国安局局长期间,他大刀阔斧、不留情面地整顿机构,曾引起同事的诸多不满。担任国家情报局副局长后,他公开抨击中情局长戈斯的政策,一度被外界称为“炮筒子”。

  “窃听门”成就布什心腹

  海登长年从事情报采集工作,是一名极为出色的情报人员,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情报监听界的老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冷战时期,他就作为美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随员,负责在东欧搜集情报。

  “9·11”后,反恐成了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破绽百出的美国情报界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革,海登在其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时任国安局长的他,主张用一切手段对恐怖分子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并向布什总统提议,对美国国内公民通往海外的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广泛截取和窃听。布什对这个提议甚为满意,并在未经法庭允许的情况下,下令国安局开始执行。去年12月“窃听门”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批评这是侵犯公民隐私,但海登仍坚持为布什和自己辩护。有美国媒体评论说,海登把国家安全局这个冷战时期的情报战阵地改造成了布什反恐战争的“桥头堡”,而海登也从一名“冷战斗士”化身为“反恐耳目”。

  去年,情报部门大改组后,海登毫无争议地被任命为国家情报总局副局长,成了内格罗蓬特的得力副手,后者将他称为“整合情报的高手”。在此期间,他创造出一项全新技术——将监听与卫星图像技术结合一体。据说,这项顶尖的技术可以立即侦测并定位远在另一半球的电话是从哪一栋建筑物里打出来的。

  可能涉险过关

  不过,布什对海登的提名如石投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因为海登的军人背景让人们对国防部权力、影响的日益扩张感到担忧。由海登执掌中情局,不仅将破坏美国政府部门一向由文人领导军人的传统,还将使中情局面临听命于国防部的危险。

  民主党参议员毕登形容说,如果海登的提名获得通过,就好像中情局被国防部一口呑下了。就连共和党的议员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共和党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罗伯茨在电视访谈中,一边称赞海登的资历,一边却表示不会投赞成票。共和党议员,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霍克斯特拉则明确表示:“我确信,他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提名的一个错误人选。”同时,海登在“窃听门”事件中的表现也再次被人诟病。他们认为“我们需要有人顶住来自总统的压力。而海登却甘愿抛弃公民自由的原则,只为了取悦总统。”有不少民主党议员表示,他们要借听证会之机继续追究海登和布什总统的责任。

  面对如此局面,白宫赶快出来灭火。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说:“海登将向美国总统报告工作,而不是拉姆斯菲尔德。”内格罗蓬特则表示:海登有独立的思想,并能坦率进言。熟悉海登的人也认为,他与拉姆斯菲尔德的关系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亲密。还有传言说,他曾就情报预算问题与拉氏红过脸。

  尽管质疑之声颇高,但以海登的资历和布什我行我素的性格,提名获得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实在迫不得已,他还可以通过退出现役来化解矛盾。因此,这场风波对海登来说,可能终将有惊无险。▲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李学江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牛雨辰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