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美国新闻学者说“媒体像一个平面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5:48 新世纪周刊

  美国新闻学者说的“媒体像一个平面镜一样真实地反映世界”只不过是一种奢望。媒体或许不是平面镜,而是哈哈镜

  误读中国

  -本刊记者/闫娜

  西方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报道已经从突然热情转变成了一个常规动作,有关中国的新闻几乎天天都有,报道方式也从零 星报道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度报道转变。在这股中国报道热潮中,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将近10家西方媒体从中国厕所 的建设和人们如厕习惯的变化中嗅到了中国现代化程度和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崛起”的信息。他们反映问题的独 特视角很值得中国同行学习。然而,这种见微知著和丰富联想的方式在今年的“博客门”事件中马失前蹄,屁股决定脑袋的原 则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它证明了美国新闻学者说的“媒体像一个平面镜一样真实地反映世界”只不过是一种奢望。媒体或许不 是平面镜,而是哈哈镜。

  非洲“殖民主义”疑云

  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在非洲的任何活动都“特别感兴趣”,而“政治化”几乎是所有这些报道的共同归宿。英国外交 大臣杰克·斯特劳今年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说:“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他的这个评 价似乎给所有的西方媒体报道中非关系时定了一个基调。

  《经济学家》的说法比较形象:600多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长颈鹿以满足皇帝 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 口。《华盛顿时报》上刊登的《中国在西半球的动向》中称,中国与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的交往都是出于一种目的:带着狭 隘的商业利益动力追求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在为维持国内经济增长需要而进行的能源采购过程中,如果能破坏在 这个地区中承认台湾主权的一些外交支持,对中国来说是一种额外的收获。几乎每篇文章都称中国盯上了非洲的石油、天然气 、矿石等。

  150年前英国在非洲做了什么?向大部分地区派驻总督,建立殖民统治,大小事务一律要听总督的,种族隔离、奴 隶贸易都是与之相伴的活动,这都被称为“殖民主义”。而现在,经过20年的变革,市场经济的本质成为中非经贸关系的主 流,并开始取代单方面的“援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西方媒体把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殖民主义”联系起来了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认为,西方媒体把中国在非洲的行为看作殖民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中国与非洲的关 系是平等的、互惠互利的,是在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作。双方的经济贸易合作深入、广泛地发展,将促进双方的共 同发展,这并不是对非洲自然资源的掠夺。西方媒体之所以对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作各种揣测,是因为中国在非洲的利益的扩张 引起了他们的不安,影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另外,对中国未来战略动向的警惕也让他们时刻关注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

  其实,从西方媒体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不安的原因:在温家宝出访非洲7国前夕,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 登题为《发展中的中国对抗美国在非洲的影响》的文章。认为,当美国正在非洲四处找油之际,中国试图“横刀夺爱”,也盯 上了非洲,而且“来势汹汹”。《今日美国》的文章更明确表达了西方的担心,害怕非洲国家感觉“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模 式似乎比欧美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政府更为可取”。

  从西方媒体的矛盾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句话:“新殖民主义的帽子绝对扣不 到中国头上。”“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的话题完全是欧美媒体自创的错误命题。

  污染威胁论

  在欧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最显眼的是对中国环境的担心。“污染威胁论”已经成为继“粮食威胁论”、“输出威 胁论”之后“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重要分论或者子论。世界很多大媒体对中国的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不断给予超乎寻常的关 注。

  《法兰克福汇报》记者描述的北京是:“太阳看上去隐约像一个乳白色的大球,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行人走不 了几步,就会喉头疼痛,感到疲惫无力。”《纽约时报》提到中国的环境问题,最常用的口气是:“在中国,地下的燃煤正毫 无节制地燃烧,大量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更加重了世界的温室效应等问题。”并且拿出卫星拍摄到的亚洲乌云的运动路线图 ,来说明中国应该对世界气候的变化负责任。

  对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山东大学威海环境新闻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张威教授认为,环境问题在 20世纪末成为国际发展的主题,任何国家的环境的问题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另外,在西方越是负面的新闻其价值就越高, 对他们来说,Goodnewsisnonews,badnewsisnews。这决定了西方媒体的报道多以批评和揭露 为主,对于这些报道,中国人难免敏感,但只要不是刻意妖魔化中国,这些报道客观上能推动提升中国人的环境意识,中国也 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在环境保护上的责任。

  朱锋教授也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环保问题的批评,有些是中肯的,因为中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的环境污染问题确实要花大力气整治,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发展战略,而且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也是我们追求的目 标。所以对国际上批评的声音应该一分为二,对于批评要引以为戒,但对于苛刻挑剔则要保持警惕。

  相对于其他媒体对中国污染问题的揭露和曝光,美联社的评论更有深度,标题是《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将催生通货膨胀 》。文章称,如果中国治理环境污染,可能抬高生产成本,引发全球通货膨胀,结论是中国政府不治理污染不好、治理也不好 。

  当然,有良知的媒体还是存在的。欧洲著名网上杂志Cafebabel.com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生态遗产 》的文章说,由于中国的环境立法不完善,发达国家就将中国选为其处理垃圾的场所,据英国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国超过 1/3的纸质与塑料垃圾都被运到了中国,其所产生的后果却无人关注。

  尖端武器集中地

  五角大楼向国会公布的有关中国军力的报告中,重复的依然是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国正试图组建“更现代化的军 事力量,在短期、高集中度的矛盾中对抗高科技的对手”。“中国每年的实际军事开支是官方公布数字的2到3倍”。对中国 武器装备的猜测是西方媒体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美国《全球安全》猜测中国顶级装备武直-10型直升机可能携带空对地和空对空导弹,除了可以摧毁人员车辆和坦 克外,海上高度行进的快艇、空中飞行的直升机也难逃它的攻击。美国《波士顿论坛报》刊登的《中国军事建设给我们上了一 课》中推测中国去年推出了国产新锐导弹驱逐舰,改进了雷达探测距离电子系统。

  《华盛顿邮报》则开始告诫全球《严阵以待中国军力上升》,声称中国的军事建设比10年前众多分析家的预测更厉 害。重点包括:解放军拥有超过700枚的短程弹道导弹对准台湾,一队拥有柴电潜艇的精密舰队,不断增长的核潜艇能力, 更有先进的配备反舰巡航导弹的驱逐舰。

  朱锋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尖端武器的猜想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其中有挥之不去的“中国威胁论”的阴影, 虽然各国的军事装备都是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但对于片面扩大中国的国防力、别有用心地歪曲中国军队现状、刻意渲染中国 军力的报道要进行严厉回击。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