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7:18 外滩画报 | |||||||||
编译自《华盛顿邮报》,作者David Ignatius 为了设法理解当前中东的乱局,我不禁回忆起1973 年10 月的赎罪日战争。 那场战争也是阿方的偷袭引起的: 在这个以色列最神圣的节日,埃及军队暗渡苏伊士运河发动奇袭。以军在埃军出人意料的凶猛攻势前节节败退,但很快又以主动进攻反败为
和现在一样,当时要求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实现停火的呼声也很高,以色列则尽量拖延时间以扩大战果。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 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 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陡然骤增; 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 1973 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 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1967 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逃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设法使美以保持一定距离,高明地为谈判留出空间; 埃及和叙利亚也积极参与外交活动。作为“渡河奇袭”英雄, 萨达特拥有足够的自信,敢于迈出著名的耶路撒冷之旅( 埃以媾和),连巴解组织也被拉入中情局的秘密联络网。 1973 年的战争标记着一个历史转折点—通过一种起先无人能够预见的方式。现在这场冲突可能也蕴含类似的机会, 主要欠缺的一点( 至少迄今为止) 是基辛格那种水平的美国外交介入。赖斯上周末在黎巴嫩差点就能达成一项和平协议,但如果要取得成功,她还需要向基辛格看齐, 采取公正调停人的立场。 为了将这次黎巴嫩灾难转变成机会, 各方都必须改变看法。以色列人在与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打交道时,必须修改认为单凭武力就可以制服对方的信条。目前以色列( 和美国) 的敌人的策略是: 诱使这些强敌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而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攻击( 美国人在伊拉克也一样) 则是在咬人家下的饵料。 要解决今夏这场残酷的战争,以色列和美国人都不应再往圈套里钻。在如今这个导弹时代,“安全栅栏”或“安全缓冲区” 的价值都十分有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不和你的敌人谈判,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全; 而如果不作出合理的让步,谈判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对于阿拉伯方面来说,2006 年真主党令人惊奇的成功也包含着机会。根据哈桑·纳斯鲁拉的过去,看不出他有想和以方谈判的任何迹象,不过1973 年的战争提醒我们: 战后出现大逆转绝非全无可能。美国正在认识到,此人可能崛起成贝鲁特一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寄望于他能够作出将黎巴嫩建成一个更强大、更稳定的国家的选择。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