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评论:瑞典模式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0:39 国际在线

  作者:丁刚

  “中国崛起的挑战”,这是欧洲媒体今年以来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而仅仅在两三年前,欧洲人讨论更多的还是“怎样才能抓住中国发展的机遇”。主题的变换表明,欧洲人看待中国发展的目光在变。

  今年以来,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崛起对欧盟影响的讨论在欧盟范围内热烈展开。从5月初开始,欧盟委员会就在其官方网站公开征集意见,鼓励成员国政府、民众积极参与。这也是欧盟有史以来首次针对对华经贸关系而公开征集民众意见。

  从讨论的情况看,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看法在变得更加全面和务实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龙”的腾飞产生出更多的疑虑和担忧。一位欧盟官员甚至表示,“不无夸张地说,中国要把我们吃掉。”

  中国真的会吃掉欧洲吗?那个曾经用积极眼光看待中国发展的欧洲,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保守?用一位中国学者的话来说,这是因为欧洲内部出现了分裂,而欧洲与美国的差距又在不断拉大。有一个数据颇能说明问题:自1970年以来,美国人均年工作时间增加了20%,达1840小时,而欧盟15国则平均下降20%,为1550小时。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不是整个欧洲都与美国拉大了差距,当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世界的热门话题时,瑞典等北欧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瑞典模式在变化中求得了生存与发展。被甩在后面的则是南欧的一些国家,是那些深陷高福利和传统经济困境而又迟迟不能和不敢启动改革的国家。这就是欧盟分裂的真实写照。

  十多年前,笔者在瑞典工作,对瑞典的高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切身体会。人们当时开玩笑说,医院里的病人要比工厂里的工人身体更健康。

  也许是因为瑞典的福利负担成为世界之最,也许是瑞典人比较“聪明”,不管怎么说,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咬着牙迈出了第一步。当年,瑞典人讨论最热烈的就是效益与公平的问题。没有公平,社会就难以稳定;没有效益公平就是一句空话。瑞典社民党长期积累的经验表明,公平不是尽可能公平地分配一块越来越小的蛋糕,而是要努力让更多的人,用更有效的方式来制作越来越大的蛋糕。世界上没有效益与公平的绝对平衡,关键在于能不能不断地追求平衡。

  欧洲政策中心等研究机构的报告称,以瑞典为首的北欧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改革,在尽可能不对福利体制“伤筋动骨”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放开劳动力市场,加大对科研、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投入水平,不仅成功地维护了社会公平,而且有效地提升了经济效率。如今,这些国家在世界竞争力的排名中连年都是名列前茅。

  笔者现在还保留着一份1995年瑞典政府制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大纲。这个大纲不仅确定了宏观战略,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比如,把信息技术知识作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必修课;各中小学校必须拿出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来,帮助女学生熟悉电脑,因为女学生往往不如男学生对电脑有兴趣;各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培训教师的计划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瑞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瑞典还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了福利体制,这也是所有改革中最为困难的。全球化对欧洲国家的福利模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种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的三高模式走到今天,实际上已经“山穷水尽”,而能不能“柳暗花明”,不仅要看政治家的勇气,还要看老百姓的承受力。因为,任何改革都会触动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老百姓的利益。

  瑞典等北欧国家挺了过来,一方面因为他们明白,不改革就只有坐等“被改革”;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提高效益,大大减弱了福利改革的难度。这就是瑞典模式能够生存下来的关键所在。

  与当年瑞典搞改革时的情形相比,欧盟一些成员国现在面临的困难更大:一是与美国的差距更大了;二是全球化已经大大加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拖延了;三是民间的保守思潮更为严重。

  德国近来所发生的一切就是很好的例证,默克尔刚刚上台时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她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所展现的才能,深获老百姓的赞赏。可是,当她刚刚举起国内改革的手术刀,民意便立即转向,她的支持率也大幅下跌。有德国媒体甚至戏称,默克尔最好还是待在国外别回来。

  从瑞典模式的变化来看欧洲现在出现的这场关于中国挑战的讨论,我们不难理解,它的实质其实并不是中国的挑战有多大,而是欧洲模式能不能延续,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的大问题。

  来源:东方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