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弱势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5:46 新世纪周刊

  -李子

  “弱势群体”并不意味着就代表正义,绝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利益分歧的双方并无善恶之分,而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 角度来判别是非

  “弱 势群体”这个含义并不是十分清楚

  的概念,现在使用得却是越来越广泛了。由于这个概念含义不清,且包含着强烈的价值判断,结果,在许多使用这个 概念的场合,都出现了把问题简单化的现象。本来复杂的利益分歧和彼此协调问题,被简化为善恶之争。当事者被区分为正义 的和邪恶的对立双方,而问题的解决当然是惩恶扬善了。

  在这种简单化的区分中,弱势群体往往成为天然的正义一方。可惜,现实问题往往要复杂得多。实际上,真正可以作 出清晰的善恶区分的事情反倒是很少的。对于绝大多数问题来说,出现利益分歧的各方并无所谓善恶之分。需要的不是痛快淋 漓的惩恶扬善,而是耐心细致的利益协调和彼此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弱势群体及其支持者自认必定属于正义一方,不愿 意作出任何妥协和让步,并从道德的高度攻击对方,这当然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煤矿工人,工作危险且辛苦,相对于矿主和资方,当然属于弱势群体。那么,他们的利益是不是就总是应该受到保护 和照顾呢?如果他们和矿主之间发生了争议,矿工们是不是就肯定正确,他们的要求就一定应该得到支持呢?

  不见得如此。实际上,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矿工这个弱势群体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事情。他们和矿主之间的争议, 事后表明,错在他们,而不在矿主。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煤炭成为支撑日本近代化、工业化的主要

能源。日本虽然 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但煤炭资源尚数丰富。二战以后,煤矿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日本国内举足轻重的产业之一 。可以说,煤炭产业的发展在资源的层面上支撑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到了1955年——这一年一般被视为日本快速经济 增长的出发点,煤炭占了日本初级能源供给的49.2%,从业人员达到了几十万人。

  不过,在日本煤矿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却正在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由于中东地区廉价的石油在二战 以后进入国际市场,

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加之石油清洁高效的特点,石油开始取代煤炭成为最主要的初级能源。

  日本国内,石油的使用也开始逐步增加。能源消费产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口石油,替代原来使用的煤炭。到了196 0年,日本的初级能源供给中,煤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1.5%,而石油的比重则上升到37.7%。

  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石油早晚要取代煤炭的地位。但日本政府一开始并没有主动迎合这种趋势,相反,为了平衡国际 收支,以及保护国内的煤炭产业,日本政府还制定了煤炭矿业合理化措置法和重油锅炉设置限制法,并对此前无关税的石油进 口开征关税。

  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强制要求国内产业继续使用价格更高的煤炭。这当然遭到了能源消费产业的强烈反 对。由于价格的差异十分明显,日本政府后来改变了政策,转而采取了支持能源结构改变的政策。同时,为了和新兴的石油能 源进行竞争,日本的煤炭业界也主动降低

煤炭价格。1950年代后半期,提出将煤炭价格下降17%的计划。这被称为煤炭 产业的合理化计划。

  正是这个合理化计划,直接引起了煤矿工人和矿主、资方之间的严重对抗。

  1959年1月,根据合理化计划,日本国内的主要煤矿之一三井矿山提出了解雇6000人的计划。解雇采取了召 集自愿退职者的方式进行,但只有1324人应征接受退职。8月,三井矿山又一次提出了解雇4580人的第二次合理化计 划。属于三井的三池煤矿分摊了其中的2210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三池煤矿的劳资双方进行了艰苦的谈判。谈判虽然艰 苦,但双方没有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11月末,资方坚持对1942人下了“退职劝告书”,实际上就是解雇了这些人 。

  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1960年初,三池煤矿被封闭,工会为此举行了罢工。随着罢工的长期化,工会内 部出现了分歧。3月,组成了新工会。新工会希望能主动结束罢工,接受资方的合理化计划。

  1960年3月28日,在新老工会之间发生了各有1000余人和1600余人参加的严重械斗。总共有两百多人 受伤,其中不少人还受了重伤。第二天,老工会的一名成员还被介入此事的暴力团成员杀害。

  三池煤矿事件给当时的日本政府造成了极大的政治压力。为了平息事件,政府不得不出动了大量的警察部队弹压。在 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政府没有采取支持煤矿工人这个弱势群体的政策,而是硬着头皮坚决实施了能源转换政策。

  最后,事件以工会方面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此后,煤矿产业的缩小和雇佣调整急速地进行。1960年,煤炭产量达 到了历史最高峰——5448万吨,以后就逐年下降。1970年为3970万吨,1980年为1802万吨,1999年 则降到了391万吨。从业人数方面,1960年为54万人,1970年降到了22万人,1980年为13万人。到20 00年,只剩下了6万人。与此同时,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了日本主要的初级能源。日本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能源结构转换。

  看起来,作为弱势群体的日本煤矿工人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利益被漠视,他们的就业权利被残酷 无情地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所剥夺。

  可是现在,又有什么人还会为此感到遗憾呢?又有什么人依然坚持认为应该抱住煤矿工人的就业岗位,不应该进行能 源结构的转换呢?可以说,假如日本没有在1960年代顶住工会的压力实现了能源结构的转换,那么以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 展是不可能出现的。能源结构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离开廉价清洁的石油能源,日本就不可能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实际上,当时那些被解雇的矿工,他们虽然在客观上承受了能源结构转换的代价,付出了牺牲,但这种代价和牺牲其 实比他们认为的要小得多。他们后来的境遇也远比他们当初想象的要好得多。这个观点即使在当时也是成立的。后来的跟踪调 查表明,失去工作的矿工中,有80%的人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工作。他们虽然失去了煤矿的工作,但由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是按 照经济规律进行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件能够带来收益的调整。那么,在整体经济受益的情况下,他们当然也就不难找到新的工 作了。

  至于后来,当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后,由于整体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这些离开矿井的矿工们的生活水平 也就水涨船高,今非昔比了。不需要特殊的慈善家,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后,他们自然就得到了最好的补偿。

  弱势群体的利益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切,但这种重视和关切不等于必须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这些要求 看上去是合理的。实际上,单独提出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问题,这往往就是错误政策的开始。真正需要关注的并不是社会中某 个特定群体的利益,需要关注的是调整和变迁是否符合经济的规律。不能为了马车夫的利益而限制汽车的发展,不能为了蜡烛 行业的利益而限制电力的发展。面对新技术和新产业,他们虽然是弱势群体,但照顾他们的最好方式决不是维持原来的特定利 益格局。

  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这种经济制度是和任何的特殊利益都不相容的,不管这种特殊利益是来自于弱势群体 还是强势群体。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中立的规则。坚持这种制度能够确保整体经济产出的最大化,但并不能确保任何特殊利益 的最大化。类似的是,足球规则只能保证足球比赛的正常进行,而不能保证任何特定球队必定会获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