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中国通的少见多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13:45 青年参考

  本报特约记者周翔

  

  记者的一位巴西教授朋友,对中华文化颇有好感,还研究过法文版的《道德经》等中国古典名著,也学习过汉语并能 说几句“普通话”。他在巴西人眼中俨然是个“中国通”。

  最近,这位“中国通”再次访问了中国。他回国与记者见面时,免不了又谈起他的访华观感。像往常一样,他对中国 的快速发展赞不绝口,谈到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新型建筑时,他引用了巴西总统访华时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简直就 是个大工地。”不过,这次他在中国待了一个多月,也看到了一些使他感到“困惑”的地方。

  其一,是中国到处都是声称其生产能力“(产品)有限”的公司。如机械有限公司、化工有限公司、建材有限公司、 工具有限公司等。即使是世人皆知的有巨大产能的中国公司,也在说自己是“有限公司”。在外国人看来,这样的名称仿佛是 在坦承自己的产能有限、产品有限。难道中国企业都这么傻,傻到要贬低自己的形象吗?记者听后思忖,这位略识汉字的老外 ,面对这么多的“有限公司”不解其意,产生困惑是很自然的。其实,这些公司都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在西方的公司名称中,一般缩写成“Ltd.”。但在中文中,则必须写出“股份”二字。大概是国人都图省事,不要“股份 ”了。可却把老外给弄糊涂了。

  其二,是中国的“古怪大学”太多。巴西朋友说,“大学”一词,不管查哪种语言的字典,其释意都是“综合”的意 思。这就是说,只有拥有文、理、工、医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才能被称为“大学”。但目前在中国,却有邮电大学 、语言大学、石油大学、矿业大学、农林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让人不明所以。近些年来,各地原有的特色鲜明的学 院纷纷改名为“大学”,一些具有工科优势的学校也勉为其难地开办艺术、新闻等专业,这种做法,值得考虑。

  其三,是这位老外在乘坐中国火车时产生的一点“小困惑”。他这次访华正值夏天,在乘坐卧铺时发现,铁路部门在 大热天给乘客准备的是厚厚的大棉被!尽管由于列车大开空调,使这位老外“有在冬天的感觉”,但他仍感到不可理解。他说 ,这不是先给旅客蒙上厚被,再耗费

能源给旅客降温吗?难道必须强制旅客“享受冷气”吗?如果铁路部门在夏天给旅客准备 薄被单,能节约多少能源啊?

  在这位“少见多怪”的老外面前,“见怪不怪”的国人,是不是该有所启发呢?

  (::发自圣保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