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尚未走到大限之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02:22 华夏时报 | |||||||||
⊙本报评论员徐立凡 4月28日是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朗一个月内停止铀浓缩活动的最后一天,国际原子能机构昨天已向安理会提交伊朗核调查报告,对伊朗的情况作出最新评估。有消息说,这份关键性的报告对伊朗十分不利。与此同时,有关国家的调门也越来越高。连日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内贾德多次表示,没有人能让伊朗"放弃发展核技术",如果有
所有迹象似乎都表明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正在迅速走向失败。确实,以安理会《主席声明》为标志的斡旋没有取得明显成果,在时间的催促声中,伊朗核问题的转圜余地越来越小,但这并不表明伊朗核问题已到大限来临之时,唯有军事行动才能解决。事实上,美伊目前的短兵相接,仍然没有脱离外交战和心理战的层面。伊朗的高调不是为了引发战争,恰恰是为了避免战争;美国的高调则是为了达到威慑的目的,而威慑往往是避免战争的最好手段。 此外,目前仍有许多正面的外部因素制约着战争的开启。就美国而言,尽管布什拒绝承诺不以战争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但是美国以外交努力为主战场的思路仍十分明确。赖斯向她的盟友们强调,虽然美国总统不想把任何选择排除在外,但"我们保证会采取外交路线"。这表明,起码到现在,美国还未将军事行动视为优先选择。 就国际社会而言,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仍是共识。中俄一直强调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处理伊朗事务,欧洲主要国家也反对以武力解决问题。美国国际事务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也公开表示,伊朗不是伊拉克,"没有人在讨论动武事宜。"即使美国打算采取武力行动,也将无法得到伊拉克战争时的响应。原因是,对伊开战更缺少令人信服的法理依据,而且风险更大:所有国家在考虑军事代价的同时,还得考虑国际石油市场链条断裂带来的巨大经济代价,这一点同样是美国需要考虑的。 伊朗与俄罗斯继续保持谈判对话,并在近日表示希望希腊从中调解,表明伊朗并未完全放弃灵活性。 因此,伊朗核问题正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保持僵局的同时也保持了某种脆弱的和短暂的平衡。不过,这种僵局和平衡势必会被打破。何时打破、怎样打破实际上是一个成本核算问题:关键各方为此付出的代价与收益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当此之际,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应体现在下一个解决方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