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冈赫拉曼布:伊朗核问题欧洲方案欠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8:47 国际在线 | |||||||||
作者:拉赫曼·冈赫拉曼布 欧洲人的方案还在酝酿中,内贾德已经满面嘲讽———拿巧克力换金子,门都没有!5月24日那场伦敦会议遂注定了要尴尬。一道核难题就这样越解越难,直至把原油的价格送上云端。
应该说,欧洲人一直在努力,但把旧方案改头换面没有意义。可叹那一出双簧:英、法、德才透露可以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美国马上强调,新方案应恩威并施,不该有所偏废。言下之意是,没有比这更“诱惑”的了,伊朗不能拒绝,除非是“疯”了。 但所谓“新方案”有多旧,明眼人都看得到。和之前的方案一样,它要求伊朗弃绝“铀浓缩”的念想,然后才可以使用“浓缩铀”。形象一点说,是伊朗可以吃果子,但不该会种树。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这样规定: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但有和平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权利。也就是说,会种树无妨,不栽培禁果即可。 简单说,西方人要求伊朗在NPT之外,自废武功。理由是,铀浓缩不过是伊朗制造核弹的序曲,这样一个“邪恶轴心”一旦学会种树,没理由会安分守己。伊朗人当然要说“不”———会武功不一定要打人,他们不明白日本、巴西、阿根廷都可以练武强身,为什么伊朗不可以。 诚然,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伊朗不同于上述三个核技术国家。20多年来,它一直是现行体制中的异类,但这不等于它对现实缺乏洞察。事实上,1991年波斯湾战争后,伊朗的外交政策就告别了“革命”,归于理性和务实。在冷战后的新帝国时代,德黑兰知道,对核弹的欲望是一种禁忌,一旦站在安理会五大国的对立面,即便是石油也保障不了伊朗的安全,萨达姆的例子就近在咫尺。 这就是事情荒谬的地方:西方不容伊朗拥核,伊朗无心拥核,原本无事,结果竟演绎出一场核危机。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猜忌”上,烙着“革命”年代的创伤记忆,伊朗和西方之间再无信任可言。 针对欧洲人的方案,伊朗有人提出要搞一套“反方案”,殊不知针锋相对,全然于事无补。解决伊朗核问题,必须从建立互信开始。 这里,工作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一是技术层面。核物理专家和其他专业人士,特别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应尽快实现技术管理和核查制度方面的创新,以确保铀浓缩技术及设施不被用来生产核武器。比如,设立常驻观察员,对相关核设施进行全天候核查。 二是政治安全层面。互信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各方安全关切的承认。先说伊朗。它的不安显而易见———当世惟一超强把它归入“邪恶轴心”,公然谈论针对它的“政权更迭”,并且在击溃另外一个“邪恶轴心”后竟然还成了它的邻居。在伊朗,这一切成为“反美主义”经久不衰的驱动,只要谈起“美国是伊斯兰的敌人”、“伊美和解不可能”,阿訇们总是能找到很多佐证。 再看国际社会。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防扩散”是一种共识,NPT的缔约国多达178个。而伊朗作为缔约国之一,一度对其核活动秘而不报。因此,在德黑兰能够作出充分的解释、并证明自己的和平用意之前,国际社会很难对其核活动感到放心。 但“国际社会”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伊朗总不能就核问题与百多个国家逐个谈。这里的问题就是,谁能代表国际社会?显然,美国认为它可以,在陈述相关政策时也言必“国际社会”。但这未免有些一厢情愿。比如,美国人将以色列的安全悬悬于心,国际社会就不会。 也就是说,任何方案在提及所谓“伊朗对国际社会造成的威胁”时,都必须十分谨慎,以免有失公正。其实退一万步说,就算伊朗制造出核武器,它也不可能有“核反击”能力。并且,无需美国的压倒性优势,单是俄罗斯、以色列、印度几个核国家已经足够对核伊朗形成威慑。 质言之,伊朗核问题需要一份多层次的立体解决方案,而不是自说自话、老调重弹的“一揽子提议”。至于欧洲人,他们还有机会在伊朗核问题上有所表现,从而挽回在中东日渐萎缩的影响力?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只有在他们舍弃美国利益代言人的身份、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之后。(作者系伊朗德黑兰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马文编译)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