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俞力工:从SARS媒体战看国家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0:50 国际在线

  作者:俞力工

  3年前非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据官方估计为110亿美元。多少人为此倾家荡产?多少人为此生活造成不便、私人权利遭到侵犯?似已无人再有兴趣加以追究。国际舆论的普遍态度是,责任在于中方,咎由自取理当自认倒霉。中国吞下苦果和有意忘却,是因为国际媒体不断设置新议题,由是转移了大家的焦点,完全察觉不到这是一场以摆脱伊拉克困境、以
嫁祸中国为目的的“国际反恐战争”组成部分。

  环顾世界,迄今任何国家发生瘟疫情况,无不采取严厉措施控制传染病的扩散;同时为了防犯民间恐慌,也无不想方设法阻止消息的走漏。唯独中国,竟然在外界舆论的压力下,每日公布病患数字,由是对社会的动荡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如今痛定思痛,为了防患未然,似有必要作个全面检讨和调查。以笔者之了解,单凭世界卫生组织的华人职员所掌握的信息,便足以揭露“非典事件”的炒作程序和背后原因。

  就110亿财产损失而言,必须细究的是,主要的亏损来自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杯葛、对旅游业务的限制呢?还是来自中国本身的过激反应?譬如,一道命令下来,便隔离全国所有娱乐场所。或者,由于地方领导的无知,突然采取堵拦交通的办法,断绝与外界的接触,由是导致地方经济的停摆?如果说,全球每年为了肺炎平均造成90多万人口的死亡(200万感染),那么2003年全球因非典引起的800死亡人口的大多责任与损失为何要中国独自承担?

  以下,不妨节译几条SARS高潮时期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病毒研究所负责人拉本瑙(Holger Rabenau)的意见(原文载于2003年4月26日奥地利《标准报》):“此次造成的恐慌主要该由媒体负责,而非非典…”;“非典扩散远远不到引起恐慌程度”;“这次或可视为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性流感(1918年曾有10亿人感染,2000万人死亡)所进行的全球性演习…国际社会发挥了充分合作”;“大多预防措施均为必要、有效,之仍然引起过度惊慌,系由媒体的煽情报道、假消息和重复宣传所造成。只要提个上百遍昨天死亡217人,今天高达250人便能造成恐慌,250人死亡究竟算什么呢?导致众多人数死亡的疾病不胜枚举,而媒体却半字不提”;“即便在北京也无戴口罩的必要…迄今受感染的主要群体为医务人员…除非有人当面擤鼻涕、咳嗽,否则我不觉有戴口罩的必要”;“希望至迟两个月后便能跨过高峰期,而后则逐步淡化,对此我基本上持乐观态度。”

  事后回顾当时许多专家提出的警告和反对意见,反映出媒体的力量一旦有了某些大国的支撑与发挥,有了受害国盲目无知的呼应,即便是科学的论断也可当作耳边风。如此这般,中国便成了预防流行病的大练兵场所。不怀好意的国际主流媒体一声号令之下,举国上下便即刻动员起来,朝着一个看不见的风车发动一场不计代价的全民大会战。

  值得作一对比的是,非典问题随着气候的改变自然解决之后,世界卫生组织知髓知味,还想拿

禽流感继续抬高自己的价码。其新任总干事甚至曾经一度发出“如果禽流感如何、如何,将会造成全球数千万人的感染”的危言恐吓。但是,这回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据笔者判断,禽流感主要由飞禽传播,因此任何国家不敢保证自己成为免疫区,于是今天糟蹋了某个国家,明天就可能轮到自己。

  另外还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为何美国媒体在攻打

伊拉克的紧张时刻、对非典的报道从数天一次转化为每小时一次的高频率时,竟是首先由香港、台湾、新加坡积极响应,并跟着对中国大陆谴责、发难呢?一个前所未有的怪现象是,此期间笔者的电邮信箱突然每天会收到数封由新加坡发寄的信函,而内容清一色涉及新加坡病亡人士家属的痛楚与悲哀。见此荒诞不经的宣传攻势,笔者随即为文指出,如果每个中国
艾滋病
受害者的家属均采取同样办法对港、台、美国这几个主要艾滋病传播者提出控诉,那么是否更加值得同情和更加有必要为此发动决战呢?

  总而言之,中国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令人感到忧虑的倒还不是经济的损失,担心的是国家安全概念仍旧停留在计算核弹头的境界,而对新时代的情报战、媒体战则毫无招架之力。笔者早在3年前便表示“如果此次教训能够提高国内媒体、政界的体质与素质,或许110亿美元的代价还算是个捡来的便宜。”如今看来,这庞大损失实际上是打了水漂。就非典事件本身而言,其性质、过程并不是个大了不起的学问与秘密。国家当局只消调动一批法学、新闻学、医学专家联手调查,如此具体的案例,花不到半年的时间和50万人民币的研究费用就可水落石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