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财长盖特纳28年前的北大生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8日17:54  外滩画报
美国财长盖特纳28年前的北大生活(图)
盖特纳

美国财长盖特纳28年前的北大生活(图)
  6 月1 日,阔别北京大学28 年后,美国财长再次回到北大,在当年的中文老师陪同下游览校园

  盖特纳28 年前的北大生活

  6 月1 日,首次以美国财政部部长身份访华的盖特纳,造访了阔别28 年的北京大学。1981 年,刚满20 岁的盖特纳曾在北大学习中文八周。见到昔日的老师,盖特纳的脸一下子就红了。“他看上去很害羞也很惊喜,一点不像一个政客。”一位在现场的北大学生这样描述。曾和盖特纳在北京一起学习的卢德森告诉《外滩画报》:“他是个活泼开朗的人,喜欢说笑话,并且天生具有与人自然熟的本事。”28 年前,他帮中国朋友在友谊商店代购紧俏物资。在盖特纳父亲眼里,儿子和奥巴马有相似之处,都擅长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寻找共同点。

  文/ 莫书莹 刘牧洋

  6 月1日,国际儿童节。

  对于来华访问的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来说,这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他回到了阔别28 年的北京大学。

  1981 年夏天,刚满20 岁的盖特纳作为中美建交后的第二批交流学生之一,在北京大学进行过为期8 周的中文学习,那也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如今,他的身份早已不是学生,但这位美国新任财长却像个北大新生一样紧张。当天约好上午10 点抵达北大,盖特纳一行却早早就出发了,他害怕堵车。“能不能准时到?”坐在车上,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确认了几次,才放下心来。

  和他一样紧张的还有北大老师傅民和郜文元。这两位头发已经花白的退休老教师,当年曾教盖特纳学习中文。傅民和郜文元站在北大未名湖畔“致福轩”门口,迎接昔日学生的到来。

  傅民没有想到,当年的学生中,居然出了美国财长这样的“大人物”。郜文元夸奖这个学生当年“学习很努力,人很淘气,也很活泼、很聪明”。在得知盖特纳已经多年没有讲中文后,郜文元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特别希望他能把中文再捡起来。如果他学习上遇到困难,我可以把我的联系方式告诉他,随时帮助他。”

  早上9 点半刚过,盖特纳一行抵达北京大学,比预计时间早了20 多分钟。当他在“致福轩”门口见到两位老人,先是一愣,随后立刻认出他们正是当年教过自己的北大老师。“他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看上去很害羞也很惊喜,一点都不像一个政客。”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的学生记者吕端站在一旁,看着盖特纳像孩子一样和老师握手。

  为了向老师证明当年学过的中文没有丢,盖特纳说了几句简单的中文,然后就有些不好意思,“太多年没有说了,我把汉语都还给了老师。”

  “你的发音还是很好。”傅民看着这位学生说道。

  此前,得知要见这位特殊的学生,傅民在家翻箱倒柜,找到两张当年与盖特纳的合影照片。1981 年8 月8 日,在结束了8 周北大课堂学习的盖特纳准备前往北戴河进行结业旅游,他挎着黑色旅行袋,与老师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火车站门口拍了张合影。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结束之后,傅民老师走上台,将28 年前的合影作为礼物送给盖特纳。

  “还记得吗?” 傅民问。照片中,仍是青涩小伙的盖特纳像每个喜爱中国文化的老外一样,穿着印有“北戴河”字样的白色汗衫。老照片似乎一刹那唤起了他对那段中国经历的回忆,讲台上盖特纳陷入了沉思,半天没有回答,结果现场爆发出一片笑声。在全场150 多名学生面前,盖特纳的脸又一下子变得通红。

  “今天早晨之后,有一点是明显的,这位新上任的美国财政部长将比他的前任花费更多时间出访亚洲。因为对他来说,这里并不仅仅是当今世界的中心,也是他青年时代塑造世界观的地方。”当天稍晚时候,《时代》杂志驻北京记者做出了这样的点评。

  北京往事

  “我到学院注册科目,正好碰到了一个在泰国时认识的朋友。我当时对于自己到底要选修什么毫无主意,于是听了他的建议选修中文。”接受学生记者吕端访问时,盖特纳透露了自己当年选择学习中文的原因。

  从这个时刻起,这位未来的美国财政部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 年中美建交后,两国签订了短期汉语学习协议。该项目从1980 年开展至今,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负责从全美高校选拔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作为这一项目的受益者,1981 年,盖特纳同其他30 位美国学生来华学习。

  这其中,盖特纳和他的师兄、同样来自达特茅斯大学的贾斯汀。卢德森(Justin Rudelson)交情很深。卢德森博士目前在该大学亚洲研究学院教中文,两人至今保持着兄弟般的情谊。

  卢德森告诉《外滩画报》,刚开始,他以为小师弟盖特纳是一个“害羞”的家伙。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卢德森很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喜欢说笑话,并且天生具有与人自然熟的本事。”

  到了北京,这种“自然熟”的本事更是发挥到极致。虽然当时盖特纳的中文讲得并不好,很多时候,他都需要从高中时代就开始学习中文的卢德森担任翻译。但他总能比同学们认识更多的人,从各国的留学生到大学附近小餐馆的中国服务员,似乎都是他的点头之交。

  对于朋友,盖特纳向来很仗义。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诸如电视机、洗衣机这样的东西都属于有钱也难买的稀缺物资。当年,凭借着自己的“外国人”身份,盖特纳与卢德森得以频繁出入友谊商店,给中国朋友们代购了不少电视机和洗衣机。“现在想想,当年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合法我们根本不知道。”

  物质的匮乏同样影响到了留学生的生活。让盖特纳和卢德森他们俩受不了的是,当时北京大学澡堂每周只供应一次热水。于是,每周洗澡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过节一样。

  1981 年的北京交通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留学生们开始对北京街头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感兴趣。很快,骑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上溜达成了盖特纳与卢德森的一大乐趣,“从住的地方骑车到天安门广场是我们最经典的路线,几乎每隔两天都要这么来回逛一次。”回忆起往事,卢德森现在觉得很奇怪,“这样一个来回需要两个小时,但我们当时从来不觉得辛苦,反而是乐此不疲。当时怎么会觉得天安门广场的景色这么美呢?”

  卢德森向记者坦陈,他们那一代留学生到中国来多多少少都带着一种近乎幼稚的优越感,“我们当时觉得自己是美国人,哪怕我们站在大街上与一个大爷随便聊一下,就是对别人的帮助。因为中国人会想,能与美国人说话是件多好的事情啊。我们觉得自己就是在学雷锋。”

  北京的日子虽然很艰辛,但也很刺激。有一次,盖特纳去学校食堂打饭,正拿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塑料饭票犯难,只听到身后一个声音传来,“同志,你快一点,大家都在排队呐。”他回过头一看,是一个戴着徽章的青年学生。盖特纳突然对他的徽章大感兴趣,徽章上不是毛主席,那是谁?“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金日成。”见盖特纳这个西方人盯着徽章目不转睛,那个学生挺起胸膛大声告诉他。

  原来,那是一名朝鲜学生!意识到这点,盖特纳突然瞪大了眼睛,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与“传说中的朝鲜人”面对面。

  “ 我相信这样的经历有助于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比如说蒂姆(盖特纳的昵称),我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家伙,对世界不同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包容心。”卢德森告诉记者。

  “我建议你们年轻人都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在北大,盖特纳这样告诫“学妹”吕端,“年轻人必须增长见识,有国际性的眼光。”

  盖特纳也这样教育两个孩子,他的大女儿已在两个国家生活过,刚读高中的小儿子如今也对海外生活充满向往。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外滩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盖特纳 美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