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变化挑战加剧  全球经济艰难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8日09:55  瞭望

  《瞭望》文章:十大新闻之一

  气候变化挑战加剧  各国博弈哥本哈根

  新闻回放:

  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如何减排温室气体,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万名各界代表与会,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大会领导会议,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此前,9月22日,联合国就气候变化举行世界峰会;9月28日至10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点评:

  全世界的气候年

  文/林利民

  2009年是以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博弈年”而载入史册的。年底前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为气候变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也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

  国际社会虽然对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及其历史地位的评价见仁见智,但它确实把减排问题的重要性再次提上了全球议事日程,使节能减排不但成为理解2009年国际政治的关键词,也上升为世界所有国家——无分大小、不论贫富——都已积极参与其中的21世纪战略性议题。

  这一年来国际社会围绕节能减排、阻止地球变暖而展开的空前博弈,尤其是哥本哈根峰会上的博弈,说明国际社会在要不要减排问题上已形成共识,这正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大成就。

  各有关方真正的深层次分歧则在于,如何实现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公平合理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全球性减排,包括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按不同的减排幅度、方式、责任参与减排,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减排援助,等等。围绕这些问题,不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激烈,就是发达国家内部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充满各种分歧。

  要真正实现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减排,达到控制地球变暖的崇高目标,不能不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减排义务、责任这一现实,这也正是人们认识世界减排议题的逻辑起点。

  科学统计,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发达国家的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7%。而据世界能源机构(IEA)统计,2005年OECD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吨,美国为19.5吨,分别为世界人均排放量及中国人均排放量的3倍和5倍。实际上,占世界人口大约1/6的发达国家,其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依然超过占世界人口约5/6的不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累积责任看,还是现实责任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应该自觉承担起世界减排和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首要责任和义务。这一点也正是2009年以及哥本哈根峰会上全球气候控制大博弈的关键。

  面对环境气候等战略性问题,发展中国家真诚地加入到了全球减排队列。但发展中国家不能放弃通过积极发展而消除贫困的战略。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既要减排,也要发展,在发展中减排,在减排中发展,而要二者兼得,就要有巨量资金投入及尽量采用新技术。因此,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以助其减排、发展也是题中之义。从2009年的博弈看,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方面不够慷慨,明显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其消极后果是,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求很难不被后者认为过于苛刻,很难不被认为是旨在“谋杀”发展中国家的“赶超”和发展机会,以及很难不被认为是借减排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进而恢复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显然是2009年全球气候控制谈判进程未能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原因。要实现公平、公正、可持续的长期减排目标,真正有效地控制地球气温上升,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责任而不是作秀或推诿,不是试图以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削弱其竞争力的方式谋一己之私。发达国家不但自己要以实际行动带头大幅减排,还应以大规模提供资金、技术等方式帮助、鼓励发展中国家更积极、以及更有能力边减排、边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发展权的同时,也要看到,以实际行动参与节能减排,边减排、边发展,有效控制地球气温上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

  《瞭望》文章:十大新闻之二

  全球经济艰难复苏  20国峰会两度聚首

  新闻回放:

  4月和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先后在伦敦和匹兹堡举行金融峰会,就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和改善国际金融机构监管等问题达成共识。但对于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成果文件缺乏具体落实细节。经过各方努力,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之后,各经济体出现复苏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复苏速度将快于预期。

  点评:

  复苏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

  文/甄炳禧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二十国集团继2008年11月首次在华盛顿召开“全球金融峰会”后,2009年内又两次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匹兹堡召开第二、三次“金融峰会”,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伦敦峰会上,二十国一致承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增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匹兹堡会议上,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领导人声明》,就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机制,推进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性复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项议题表达了各国领导人的基本共识。

  匹兹堡会议取得的两个重要成果尤其值得重视:一是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机制化。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把它升级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二是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

  但同时也应看到,两次峰会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仍有距离,特别是每次峰会都提出或重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发达国家都不兑现承诺。

  在二十国集团加强政策协调和各国采取巨额经济刺激措施的作用下,2009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形势逐渐企稳,世界经济出现走出衰退的迹象。第三季度,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GDP分别增长2.2%、1.5%和1.3%。OECD预测,第四季度美、欧、日经济将继续增长,因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走出衰退。IMF10月初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也认为,全球经济已复苏。

  然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主要是各国大规模和大力度刺激的结果,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复苏的进程将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复苏还将遭遇许多下行风险。

  首先,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最大的增长引擎的消费者开支仍将乏力。

  其次,美欧主要金融机构庞大毒性资产的处置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仍未完成,金融机构因“去杠杆化”而继续收紧信贷。

  再有,全球或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股市、房市泡沫破灭的隐患,最近阿联酋迪拜及一些欧洲国家发生债务危机,都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动荡。

  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将妨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正常发展。

  而目前主要经济体在何时实施“退出战略”上面临两难窘境,过早会使复苏夭折;太晚又会使通胀和资产泡沫加剧。如果不能有效地使经济复苏由“政府驱动型”转为“经济自主型”,就不可能出现真正、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

  鉴此,国际经济机构最近发表的预测报告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看法。IMF的预测显示,2010年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09年的-1.1%提高到3.1%,发达国家从-3.4%提高到1.3%,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从1.7%提高到5.1%,但仍低于金融危机前几年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战后以来,全球性经济衰退往往是美欧率先复苏,然后引领发展中国家复苏,而此次则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复苏。IMF的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6.2%和7.3%,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国际 新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