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多面卡扎菲:迷失的贝都因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13:48  南方都市报
4月10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向支持者致意。 新华社/法新 4月10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向支持者致意。 新华社/法新

  ■42年前他用一场不流血革命结束伊德里斯王朝

  ■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反美斗士俨然是引领自由与人权先锋

  ■进入21世纪,他的“华丽转身”一度让世界肃然起敬

  ■到了2011年,利比亚各地燃烧着人们的怒火和对他的口诛笔伐

  1986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说,国际社会应该像对待贱民一样对待他。

  1999年6月,他是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期间正式会见的最后一位宾客,曼德拉称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偶像之一”。

  2009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八国峰会晚宴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之握手言欢。

  2011年,他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你(奥巴马)都将永远是我们的儿子。”

  他叫卡扎菲,42年前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结束伊德里斯王朝,震惊世界。阿拉伯民族主义沸腾的年代,他变成“纳赛尔主义继承人”。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反美斗士。在他所谓的“民众的时代”,他俨然是引领自由与人权的先锋。而进入21世纪,他的“华丽转身”一度让世界肃然起敬。

  时间进入2011年,在班加西、在艾季达比耶、在布雷加、在米苏拉塔……处处燃烧着利比亚人的怒火,处处是人们对他的口诛笔伐。

  而他说,我是那个创造了利比亚的人,我也将是那个毁灭它的人。如果世界对我们疯狂,我们也会以疯狂回应——— 与此相对应有一句贝都因谚语:“我和我的兄弟及表兄可以与整个世界为敌。”

  这个自称为“漂泊的穷贝都因人”的中东强人,他的多面性折射出一个国家的颠沛动荡以及中东、北非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贝都因人VS犹太人

  卡扎菲出生在沙漠中,利比亚超过90%的地区是沙漠或半沙漠,茫茫大漠看上去风和日丽,而转眼间就会卷起漫天沙尘,但经验老到的贝都因人不会在沙尘中迷失,卡扎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贝都因牧民家中。沙漠是卡扎菲的第一个老师,他很早就有了“沙漠哲学”———“沙漠教导你必须依靠自己,我在那里学到的东西让我终身受用。”

  卡扎菲的父亲是目不识丁的牧羊人,卡扎菲有3个姐姐,他是家中的独子,有关卡扎菲童年的记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可以确定的是,部族社会价值观强烈地影响了卡扎菲的人生。贝都因人的种种特质似乎都可以在卡扎菲身上找到:雄辩的口才,如影随形的帐篷,识别欺诈的特长,热衷复仇的个性。卡扎菲与传统的贝都因人的不同之处,或许在于他是更特立独行的贝都因人———他的反叛来得更早,更桀骜不驯睥睨一切:他讨厌西方,也不待见东方,他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就连自己的政权也不例外,数十年如一日翻江倒海地折腾。

  关于卡扎菲的身世,眼下在利比亚盛传着一种说法:卡扎菲是犹太人。以色列电视2台去年曾采访过两名自称是卡扎菲亲戚的女士,她们称:卡扎菲的祖母是一名犹太人,她嫁给了一名犹太男子,但该男子对她不好,于是她离开转嫁给一位酋长。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即卡扎菲的母亲。有人依据犹太人的法典,认为卡扎菲的祖母仍然是犹太人。照此推理,卡扎菲的母亲是犹太人,卡扎菲本人也是犹太人。

  如果那两名女士说的是事实,那么算上卡扎菲本人,在他上台时利比亚只有约100名犹太人。卡扎菲政权下令没收所有犹太人的财产,于是大多数犹太人逃离了利比亚。2004年,卡扎菲政权对犹太人的态度突然好转,卡扎菲表示利比亚政府将会对被剥夺财产、被迫离开利比亚的犹太人进行赔偿。同年,卡扎菲之子赛义夫邀请定居在以色列的利比亚犹太人回国。而到了2010年,已经有传言称卡扎菲有犹太人背景。

  革命者VS独裁者

  在同龄人仍然懵懵懂懂时,卡扎菲已成为一名异议分子。高中还未毕业他就组织抗议活动,分发批评君主制的传单,并引起利比亚当局的注意。他和其家族被勒令离开塞卜哈,卡扎菲来到利比亚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完成剩下的中学学业,并继续打造他的世界观。

  从1948年到1960年,中东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被以色列击败;埃及革命;苏伊士运河危机……这一时期也是纳赛尔的时代,卡扎菲成为纳赛尔的狂热崇拜者。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纳赛尔的名著《革命哲学》对卡扎菲影响最大,书中关于“自由军官组织”的论述让卡扎菲印象深刻。

  1963年,卡扎菲进入班加西皇家军事学院,之后两年间他成立自由军官组织。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和战友推翻了君主统治,直到卡扎菲被任命为利比亚军队总司令,人们才注意到这个刚刚擢升为上校的27岁年轻人成了国家首脑。当时的许多分析家和记者认为,卡扎菲是在掌握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出现的恰当人物。

  南非学者罗斯·福斯特在《利比亚:令人困惑的革命》一书中对这种天时地利进行解释:“九月革命”过程中没有任何平民百姓组织甚至知识分子群体参与。政变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归功于旧制度的僵化,而不是挑战者的精神活力以及支持的广泛性。开罗大学政治学教授穆斯塔法·赛义德也告诉记者,“当卡扎菲领导革命推翻王朝统治时,他才20多岁,非常年轻,缺乏真正的政治素养。”

  没有人预料到这些年轻低级军官的目标是进行一场广泛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革命。穆斯塔法·赛义德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利比亚工作,在他看来,执政初期卡扎菲政权的名声还不错,当时的利比亚政府雄心勃勃,展开了很多项目的建设,“无论如何,那时利比亚政府确实在试图推进现代化,问题只是政府的效率。不久以后,这种诚实和清廉的好名声消失了,腐败和低效愈发严重。究其原因,70年代的利比亚开始由卡扎菲独揽大权。而此后国家的控制权逐渐由整个卡扎菲家族的成员们掌握。

  攀上权力顶峰之时也是卡扎菲政权堕落的开始。“九月革命是由一群人领导的,卡扎菲在此之后与他的战友们渐行渐远,其他人相继离开了决策层。他在经济上的举措———如废除货币和房屋公有化,直接侵犯了私人财产——— 也让人们越发不喜欢他。”穆斯塔法·赛义德说,“当卡扎菲结婚并有孩子后,他开始给予家族成员各种好处,他的一个儿子在利比亚兼任了数不清的头衔,他也偏爱任命自己部落的人为官。此外,利比亚人生活所需的一切几乎都依赖进口,那十多年的制裁对经济影响巨大。在外交方面,他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导致卡扎菲与革命战友分道扬镳的是1975年的一次未遂政变,其后革命指挥委员会作为政治机构的职能被废除,卡扎菲走上一人集权统治的道路。在之后数十年,卡扎菲上校对国家的掌控并没有放松。对此,《利比亚政治》一书的作者、政治学家约翰·戴维斯有过“盖棺论定”:“不要对卡扎菲政权的独裁性质持一点怀疑,利比亚政府是一个喜欢在国际事务中挑衅的麻烦制造者,在这里,统治者可以任意武断地制定并使用规则,变化莫测地侵犯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乌托邦VS现实

  从1975年开始,卡扎菲把他的治国理念浓缩成3本总共不到100页的小册子,名曰《绿皮书》,以此作为国内治理以及世界革命的指南。卡扎菲通过个人魅力与雄辩的口才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国内外政策的实际执行中,他于1973年4月发起民众革命,宣称要消灭一切资产阶级和官僚主义,鼓励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夺取权力。随后又发动一场运动为“九月革命”正名,提出第三世界理论,寻求“第三条道路”。这些激进的主张产生了消极影响,反对卡扎菲政权的人开始出现并与日俱增。

  在一些批评人士看来,卡扎菲的理念与现实脱节:他高调宣扬直接民主,但实际上利比亚高度集权化,卡扎菲及其少数亲信掌握国家实权;他造了一个新词“民众国”。

  1988年6月,利比亚通过《民众时代的人权绿色大宪章》,这是卡扎菲在人权领域的“大跃进”。人权组织的报道显示,利比亚在保护民众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并没有多大改观。美国历史学家圣约翰称:“他的真实意图是将许多原则从理论上规范化,实际上并不想将之付诸实践。”

  卡扎菲不仅重新塑造利比亚社会,还公开挑战非洲、中东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现存秩序。圣约翰称,他将石油财富和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两股力量相结合,梦想打造一个从大西洋到海湾地区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卡扎菲多次提议与一个或多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合并,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之后,卡扎菲将注意力转向非洲。“他支持臭名昭著的乌干达独裁者阿明,两个人一样疯狂。他也一度与苏丹南部的解放军很接近,也让他很不受苏丹人待见。从阿盟到非盟,再到此后的玛格勒布联盟,他从来没有持续性的外交方针,制造了一堆敌人。”穆斯塔法·赛义德说。

  干预乍得的行动失败后,利比亚遭到非统组织的公开谴责。1983年,卡扎菲成为非统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剥夺主席国地位的非洲领导人,卡扎菲的非洲外交遭受重创。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比亚石油收入骤降,卡扎菲发现利比亚有限的资源和力量与他的雄心壮志完全不匹配,更让他绝望的是,他发现《绿皮书》里兜售的理论和主张在国外并不畅销,“非洲王中之王”只能偏居利比亚一隅。

  前30年VS后10年

  卡扎菲的外交冒险导致了利比亚人的苦难。从1986年洛克比空难发生至1999年利比亚决定移交爆炸嫌疑犯的十几年间,利比亚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让民众意见很大,很多东西被禁止进口,严重影响了利比亚社会的经济和生活,这让利比亚人越发愤怒。”穆斯塔法·赛义德说。

  他们的愤怒在反对派的大本营班加西随处可见。班加西是利比亚第二大城市,但市中心的街道逼仄、破破烂烂,司机Salem边开车边发泄怨气:“一切都是老样子。卡扎菲什么也没做”。

  “你看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城市,本来应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班加西海滨,一名拿着国旗的利比亚男子对记者说,“利比亚人口不多但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利比亚人本来可以享受沙特、阿联酋人那样的生活水平,但是石油收入都进了卡扎菲的腰包,他用来大肆挥霍,在国外收买盟友,弄来一堆头衔。”

  但在10年前,班加西人只能把愤怒藏在心里。以贝都因人的机敏,或许卡扎菲感受到了民意,或许他厌倦了被国际社会孤立,在统治的后10年,卡扎菲在国内进行了一些改革。对外,卡扎菲没有继续像过去一样与西方尖锐对抗。

  2003年是卡扎菲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的8月16日,利比亚承认对1988年洛克比空难爆炸案负责并且同意为受害者家属支付经济补偿,同年9月1日,法国和利比亚宣布1989年空难赔偿协议。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决定解除对利比亚十多年的制裁。2003年12月,卡扎菲更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把核武器项目的设施运往美国。利比亚结束核武计划后,联合国对其所有制裁随即取消,美国和英国也恢复与它的外交关系,而美国也把利比亚从恐怖主义赞助国名单中除名。

  一些西方领导人开始成为卡扎菲的座上宾,这个曾被里根称为“中东疯狗”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西方世界的朋友。

  常人VS疯子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1986年曾说过,“国际社会应该像对待贱民那样对待卡扎菲”。没人料到,25年后的今天,里根的预见正在成为现实——— 西班牙的一份报纸称,“卡扎菲从珍贵的战略伙伴再次变为贱民。”

  卡扎菲或许早就想到民众起义的这一天,他将自己的矛盾心态写在了1998年出版的《逃向火狱》小册子里,卡扎菲提到他惧怕民众,把民众的反抗称为“集体的暴虐”,但他又表示:“在一个没有政府管辖的贝都因社会里,有谁能阻止一个父亲对他的一个儿子进行报复?”

  在他看来,责罚他的国民是正确的:街上没有示威者,那些反对他的人是吸毒者,他们不是利比亚人,甚至不是人,是“老鼠和狗”,“他们并不是反对我们,没有人反对我们……他们热爱我,所有的人都支持我,热爱我。他们宁愿以死来保卫我。”

  多年前美国《时代》周刊有一篇题为《卡扎菲:沉迷于无情、救世主的幻像》的文章,深入剖析了卡扎菲的心理:“虽然卡扎菲常被外界形容为疯子,他口若悬河却毫无理性,但在他行动和理念的背后的确存在一种扭曲、坚定的思想支撑。他的疯狂是一种表象,那其实是一种策略。他的不可捉摸是为了让敌人疏于防备。当西方世界将其称为恶魔时,他却在内心狂喜———在他看来,这正好印证了其事业的正当性。”时至今日,这种分析或许依然适用于卡扎菲。

  即使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卡扎菲也总是视自己为“一个漂泊的穷贝都因人”。如今,这个桀骜不驯的贝都因人将漂向何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SN002)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