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普京新一轮当政面临俄罗斯人才与资本外流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8日16:26  海外文摘
普京组织了数千名身着二战时期苏联军服,装备当时武器的俄罗斯军人,重演1944年苏德莫斯科战役的经典场面   普京组织了数千名身着二战时期苏联军服,装备当时武器的俄罗斯军人,重演1944年苏德莫斯科战役的经典场面

  千禧年之际,一群留美归国的俄罗斯年轻人创建了一个域名为WelcomeHome.Ru(意为“欢 迎回家”)的网站,他们在网站上写道:“俄罗斯已经重获生机,在这里我们真切地感受 到了生活、发展和养育后代的可能!所以,我们连同众多留学海外的俄罗斯游子一道, 又回到了我们的故乡!”这段话是当年俄罗斯年轻精英们对于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 显露出的勃勃生机而欣喜若狂的真实写照。在那段时间里,经历了持续数年资本外流 的俄罗斯,第一次出现了人才和资金的回流。

  然而12 年后,当普京准备重回克里姆 林宫开始他下一个12年总统任期时, 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 些变化。WelcomeHome.ru 早已不复存 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俄罗斯社交 网站上备受欢迎的新博客,它被称为 “Pora valit”,大意是“我们该离开了”。 这个名字直接反映了网站的内容:数 千名精英网民在该网站上讨论交流如 何逃离俄罗斯的最快捷方法。

  移民已经成为俄罗斯街头巷尾的一 个热门话题。由勒瓦达中心(Levada Centre)主持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 22% 的俄罗斯成年人希望永远地离开 祖国去更好的国家定居,这一数字比 4 年前的7% 增长了3 倍,这也是自前 苏联垮台以来的最高值——即便是 前苏联解体时,也只有18% 的人声称 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家。现在选择离开 祖国的这些人并非身陷贫穷和绝望, 正相反,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受过高等 教育的企业家和大学生。

  勒瓦达中心的这项调查针对的是年龄 在25 岁—39 岁、生活在大城市、收入 高出平均水平5—10 倍的人群,而调 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 望永久移民。这些人并非是政治异见 人士或者心怀冲动的理想主义者,半 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政治毫无兴趣, 三分之一的受访者甚至是克林姆林宫 现政府的支持者,他们中大多数人在 私人大企业工作且过去十年来在自己 的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些人不仅有离 开俄罗斯的想法,而且也有这个能力。” 勒瓦达中心主席列夫·古德考夫(Lev Gudkov)说。

  不过以上数据并不意味着人才流失已 成定局。古德考夫在过去20 年里一 直在研究俄罗斯的移民问题,他表示 真正把移民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人并不 多。精英富裕阶层中,真正申请移民的 比例只有6%,且大部分是出于事业发展和完成学业的目的。但是考虑到如今俄罗斯日渐萎靡的经济和社会状 况,纵使比例再小,俄罗斯也承受不了年轻精英的流失了。这些数据的真 正意义在于反映了俄罗斯国民对国家现状令人吃惊的失望和挫折感。“这 是俄罗斯现状的心电图。”古德考夫如是说。

  手提箱综合症

  从某些角度来说,俄罗斯民众现在迫切的移民心情有点过于冲动了。古德 考夫说这种他称为“手提箱情绪”的情况通常会在经济危机前期或后期出 现。比如在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移民倾向指标上升了21%。当时的情 况是,货币贬值和债务拖欠让人民的存款化为乌有,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解散政府的措施更是加剧了民众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但是现在 总统的权力交接毫无悬念,普京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重掌大权,就算现 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以概率极低的可能性连任,现行的政策也会以这样或 那样的形式延续下去。

  当前的俄罗斯也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虽然2008 年金融危机对俄 罗斯的打击尤为严重,但是危机后俄罗斯的经济反弹相当迅猛,并且保 持了4% 到5% 的年增长率——虽然增速不及2005 年,但是不比当下那 些包括巴西在内的明星发展中国家差;油价是2007 年的1.5 倍,达到预 期油价峰值;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就业状况良好且国内消费 稳定。俄罗斯著名的莫斯科投资银行(Troika Dialog)首席经济学家叶甫 根尼·加夫里连科(Evgeny Gavrilenkov) 认为俄罗斯“已不错地把这次 经济危机应付过去了”。

  但是,大量资金还是以个人和公司的方式从俄罗斯飞速流失。去年,俄罗 斯的资本外流净额高达340 亿美元。加夫里连科认为外流资金中的一部 分来自于由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带来的意外之财,因为能源公司无法把这 部分资金用作国内进行短期投资,就把目光转向国外。但是还有很大一部 分外流资金是以小额转账的方式离境,这就只能来自于个人资产的转移, 而欧洲国家中等价格房产市场上激增的俄国买家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趋势。 现在,人们对于经济并不存在严重的危机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 的停滞感。就连以乐观著称的分析师加夫里连科也表示,仅就目前而言, 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可能比人们认想象的要好,“这种情况或许能持续个两 年或三年,但那之后……”

  被滥用的石油

  现在,摆在俄罗斯面前最严峻的问题是对日俱增的能源需求 过分依赖。在普京执政期间,原油天然气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从50% 上升至70%,而这种增长几乎完全仰赖于价格的提高而 非产量的提升。俄罗斯的财政预算完全依赖于能源 销售:5 年前,俄罗斯需要原油每桶售价达到50 美 元就能平衡其预算;而到了2012 年,为了满足当年 的财政预算和债务开销,这一价格需涨至每桶120 美元(目前价格为每桶113 美元)。随着俄罗斯的大选临近,预算支出势必增长,而目前的涨 幅已经超过每年10%。

  俄罗斯的问题并不在于拥有大量可以 出口的原油,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国著名智库)的俄罗斯问 题专家克利福德·盖狄(Clifford Gaddy) 认为这些石油资源恰恰确保了俄罗斯在 世界上的竞争优势。问题的关键在于这 个国家的经济过度依赖于石油资源并且 一直在滥用其带来的经济收入。为换取 政治支持,俄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以维持 效率低下的苏维埃经济体制,而不是用 来投资诸如修缮学校、医院,提升人才 素质,或用以实现原油天然气业设备的 现代化。比起鼓励民众寻求新的机遇, 政府更倾向于将他们束缚在国有工厂和 地头蛇企业里。

  拉达汽车的制造商奥托瓦兹(Avtovaz) 就 是一个绝佳的事例。2008 年金融危机后,奥托瓦兹作为俄罗斯的第一大汽车生产商,其产品完全无力与日本这样的工业国 家生产的现代汽车相竞争。普京本该让这家毫无生机的公司关门大吉,然而政府 竟然拨款十几亿美元并颁布政策保护该公司免于国际竞争。因为奥托瓦兹直接雇 员就有7 万人,其产业链上还有数以百万计的零件供应商和汽车经销商都依赖它 而生存,总理的投资看来在选举日肯定能够得到他们的回报了。而该公司首席执 行官伊戈尔·科马洛夫(Igor Komarov)在被问及谁会当选下任俄罗斯总统时,他 也非常应景地答道:“只要稍微想一下谁曾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伸出援手,就知道 普京先生理应当选。”

  然而普京政府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稳定可靠。2000 年前后的消费激增被解释 成高速经济增长,但这只是靠压缩新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而换来的暂时 性复苏。世界银行2007 年(金融危机的前一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那10 年里,俄罗斯仅有5% 的公司创建或倒闭,而在健康的市场经济中, 这一数字显然要高得多——有时甚至接近20%。

  由此可知,俄罗斯现在缺乏的是经济长期增长的能力。在高油价的刺激下,消费 持续增长并导致了令人惊讶的进口需求——每年涨幅为40%,但是这种增长并不 能稳定长期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的真正提振只能通过发展自身生产力或加 大投资的力度。

  国内外的新投资都被俄罗斯恶劣的商业环境所阻碍,而且毫无好转的迹象。沃尔玛曾试图在俄罗斯收购一条零售链,这 一尝试持续了3 年,直至去年才告彻底 结束。据知情的谈判人士称,失败的原 因显然是有高级官员在其中作梗,因为 他们“不想再招来一个像宜家那样不愿 行贿还哭哭啼啼的怨妇”。

  不仅仅是为了钱

  腐败粉碎了那些拥有才华和资本的精英 人士想要在俄罗斯扎根生长的希望。俄 罗斯政府高层官员们手握资金和特权, 他们扼杀了商业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公平 竞争。许多政府官员都有在俄罗斯安全 部门工作的背景;他们的本能是突袭、攫 取和控制,而不是创造、改革和竞争。偶 尔因为“事故”而被开除的高层官员,例 如莫斯科前市长尤里·卢日科夫,并不会 导致制度的变革,而仅仅是现金流的重 分配罢了。

  如果竞争的一方人脉丰富,能雇佣税务 警察和公诉人员迫使另一方离开市场, 那么针对创新和提高生产力的投资就完 全没有意义了。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 的业主德米特里·卡门史切克(Dmitry Kamenshchik)面无表情地说:“我们谁都 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送去监狱,虽然我 们都是俄罗斯联邦的公民,并且生活在 法制社会里。”

  梅德韦杰夫提出了一个在莫斯科郊外斯科尔科沃(Skolkovo)打造俄版“硅谷”的 宏伟计划。他把网络服务巨头思科公司(Cisco)拉进来,作为斯科尔科沃的科 技旗舰公司,但这一举措对于促进俄罗斯的良性商业竞争和吸引投资方面毫无 用处。去年,两位在英国工作的俄罗斯裔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被俄 罗斯政府邀请回到斯科尔科夫工作。“你要是觉得,用一袋金子就能请到任何人, 你一定是疯了。”安德烈·海姆对此回应道。俄罗斯科学家想在外国工作和生活 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很少有人愿意回来。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美留 学的俄裔理工科学生,77% 都表示永远不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俄罗斯。 在过去,俄罗斯的企业家为了获得高回报只能忍受效率低下的政府和无处不在的 腐败,而如今利润在不断下降,腐败官员的胃口却更大、更为放肆。俄罗斯的大 型公司只能把自己在国内的业务量削减至最低,而较小的公司则只能寻求出让或 破产。瑞士银行和总部设在伦敦的商业媒体Campden Media共同进行的调查显示, 个人资产超过5 千万美元、流动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19 位俄罗斯企业家中,超 过88% 的人已将个人资产转移至国外,且准备出售公司;个别人则计划把公司交 给自己的下一代——这也不足为奇,要知道大部分的俄罗斯富二代和官二代都已 在西方国家定居了。父母把孩子送出国不是要他们学习更先进的经营理念,而是 让他们能够永久移民。

  一个残缺的未来

  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俄罗斯经济的滞涨,并加重了中产阶级的担 忧情绪。俄罗斯民众想要移民并不是像其他国家那样出于对贫穷和失业的恐 惧,也不是出于过去曾迫使人们离开的动荡和革命的威胁;人们想要离开,是觉 得俄罗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未来了。勒瓦达中心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俄 罗斯人对两年以后的生活没有任何计划,仅有3% 的人有超过十年的长期计划。 俄罗斯国内基础设施、公共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也是最重要的)的严重老化, 让俄罗斯人只想逃避这一切。

  那些想要出国的俄罗斯人比普通西方人有着更高的生活标准,他们所追寻的是 金钱买不来的东西:自身成就的认同感、财产与人身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和良 好的后代教育。他们理想的生活是不需要行贿,不会因为政治原因失去工作,也 不会因为腐败官员的心血来潮而被关进监狱。

  沙格·麦尼特斯基(Sergei Magnitsky)的遭遇在很多俄罗斯精英人士的心中久久 挥之不去。曼尼特斯基曾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因为揭发警方调查人员的惊天贪 污阴谋而被这些人关进监狱折磨致死。然而政府却没能对这一案件展开调查, 且一直试图隐瞒麦尼特斯基的死讯。

  普京重回总统宝座的可能性加重了人们的看法,即俄罗斯将会一成不变,不会更 强大也不会更开放。民众郁郁寡欢的情绪与日俱增。在苏维埃帝国土崩瓦解后, 这个国家的目标和命运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上世纪90 年代俄罗斯的目标只是 成为一个普通的文明国家,然而在经历了两次车臣战争和国内最为成功的尤科 斯(Yukos)石油公司的衰败后,这一希望终于在2003 年化作泡影。

  普京一直在激发和调动民众对苏联时期的怀念之情。两位数的收入增长也许能把诸多问题暂时遮掩下来,但当增长放缓时, 所谓的稳定局面就会成为死水一潭。

  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乌拉基米尔·马乌 (Vladimir Mau) 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俄罗斯的现状与前苏联在经历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的短期复苏后,70 年代及80 年代初的“滞涨时期”有相似之处。那时 原油的价格也很高且消费持续攀升,但 是整个国家却笼罩在无望的情绪当中。 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生活是安逸 的,但是社会的流动性却被体制完全堵 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 当原油价格下跌时,食物缺乏和对特权 阶级压抑已久的愤怒,最终成为了前苏 联解体的催化剂。

  眼下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比苏联时期要灵 活的多,但是民众对体制不公的失望情 绪却与那时不相上下。对自身权益保护的 无力替代了食物商品的短缺,被腐败官员压榨的屈辱替代了排队领取救济事物的羞辱,更严重的是,民众悲惨暗淡的现实与 政客豪言壮语的承诺依旧相去甚远。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期望和需求已经超过了现 有体制所能提供的极限,问题在于他们是否会像当时相对富足的前苏联知识分子 那样,将前苏联抹去。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人并不会成百上千地大规模移民,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心怀不满地留在国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会做些什么。他们的失望不满能否转化为示威游行,试图改变现状?还是说这种情绪终将在墨守陈规和犬儒主义中消磨殆 尽?而后者在过去的十年已经给这个国家带来如此之多的负面影响。

  与现在相比,前苏联残存时期的经济滞涨更具有限制性,也更有创造力。如今俄罗 斯的这种停滞感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舒适的,但也更让人看不到希望。也许,需要新的一代对体制提出更激烈的要求并迫使其改变。但是改变会以何种形式出现,没有人知道。(来源:经济学人)

  相关组稿:

  教父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

  俄罗斯的民主改革之路

  普京的克格勃烙印

  西伯利亚的经济变革

  “替补”总统的最后时光

  间谍共和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普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