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一直是云南昆明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体饱受污染之苦,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质沦为劣五类。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亦被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濒于灭绝。“为了母亲湖”“救救滇池”等呼声日益强烈。
  作为国家重点治理“三湖”之一的高原湖泊,滇池治理数年来一度备受关注,其治理成果关系着一方生灵,也为其它江河湖泊治理做出警示。[新浪环保 微博]

自然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 自净能力减弱

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蓄水量不断减弱。滇池已逐渐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造成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水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生活污染源排放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较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2008年数据)

前有泄水得田 后有围海造田

解放以来,人们变本加厉“向滇池要粮”的行为,使得滇池继古人泄水得田之后再次遭受“围海造田”多次劫难。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人们向滇池要了两万亩田地,尤为严重的是上世纪70年代滇池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一次性让滇池失去了整整3万亩的水面。滇池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水资源匮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而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大于滇池实际水资源量,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

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院长贺彬认为,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是滇池水污染严重和恶化趋势难于得到遏制的根本原因。只有当昆明污水处理规模增加,不再以减少滇池清洁生态补水作为代价时,滇池的污染状况才会出现转机。详细>>

先天缺陷致使滇池先污染再治理 更多>>

先污染后治理得不偿失。滇池周边的企业20年间总共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而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至少就得花几百亿元。而滇池先污染后治理是不得已而为之,滇池有着其先天的缺陷:

滇池位于城区下游

滇池是一个老年性高原断层陷落湖泊,每年不得不“吞咽”污水2亿多吨,其中生活污水占90%以上,成为昆明市居民的“潲水桶”。而同是高原湖泊的洱海则不同,湖在上游,有干净清洁的补充水源。

外来干净水源少

尽管有20多条入湖河道,但河流流程短、地下渗漏率高,滇池的干净水源主要靠雨水。所以,滇池水体平均四年才能置换一次。而同属国家重点治理湖泊的太湖和巢湖,水体置换比滇池快得多。

开口加重污染源

历史上,由于滇池水位高,十年九涝,曾有治理者在滇池和金沙江水系的接点上开口。水位是下降了,露出的耕地也更多了,但急剧膨胀的人口导致污染源加重,大大超过了滇池的承载力。

治理方法一度治标不治本 更多>>

在过去滇池治理过程中,有用生物的办法,投放水生植物或动物等生态方法;还有用化学治理路子,投放药剂到滇池等等。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对治理难度认识不够 更多>>

在滇池的治理史上,曾提出过1999年5月1日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外海水质达到4类标准;2000年底,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3类,但滇池水质实际改善都没有达到阶段目标。这正是因为过去对滇池治理的难度认识不够,制定目标偏高,社会期望过高。

《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以“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生产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思路。详细>>

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 更多>>

截污,是首要的落脚点。既然滇池最大污染源是污水,那么从源头抓起才是根本。控制外源污染物进入滇池,是削减污染负荷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环湖截污四个层级的截污体系已基本形成。

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 更多>>

农村面源污染,这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难点,这对推进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将滇池流域种植业向东向北转移,调减了滇池流域种植面积,从源头、根本上减少因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

生态清淤工程 更多>>

这是在截污控污的基础上,必须配套推进的又一重大工程,也是实现“十二五”滇池治理从外源治理转为内源削减为主的关键措施,通过合理养水生植物、调节鱼类资源、提高蓝藻处理效率,减少滇池内源的污染物。

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更多>>

围湖造田,缩小了滇池,而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退出了滇池边的人为占有的部分,扩大了滇池面积,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这是提升滇池流域生态修复的能力,是生态型湖泊建设的必经之路。

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更多>>

采取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拆违、拆迁、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沿岸绿化等措施,实现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河岸景观化。河水清,滇池也就清了,入湖河口成了城市连接滇池的绿色生态走廊,美化了景观,改善了水质。

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工程 更多>>

滇池流域水资源匮乏,通过从外流域引水促进滇池水生态环境恢复,是治理滇池的重要步骤,若明年年底前补水滇池,每年增加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将加大滇池水的置换能力,加速滇池治污步伐,滇池变清将早日变成现实。

向“滇池卫士”张正祥学习 更多>>

张正祥是昆明一名普通村民,因“誓死”保护滇池被称为“滇池卫士”。32年来,张正祥几乎每天都去巡湖或巡查入湖河道,行程累计32万多公里,相当于绕滇池2000多圈。他告倒了160多家排污至滇池的企业,“赶走”了60多家大型采石场及多家准备在滇池边开发的地产商,让100多名官员、240多名老板“下台”。高清图集>>

滇池保护从娃娃抓起 更多>>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与教育部门编制了《滇池保护》小学(试用)教育读本,在滇池流域范围中小学校全面开设滇池保护课程,让治理滇池从小孩子抓起。滇管部门甚至重新改编制作了《滇池圆舞曲》的多种版本,用音乐形式,将对母亲湖的情感和治理意识渗透到各个社会不同人群。

  滇池“十一五”规划65个项目中,共完成57项,在建8项,共完成投资96.11亿元;2个项目进展顺利,共完成投资75.66亿元。“十二五”滇池治理明确指出了以六大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思路,规划总投资将达到420.14亿元。力争到2015年,滇池湖体总体水质达到V类,力争湖体总体水质达到Ⅳ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确保达到Ⅳ类,力争Ⅲ类;各种综合指标,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污染物入湖量、污染控制、水资源优化利用等,确保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力争通过“十二五”努力,滇池能够退出国家“三湖三河”重点污染治理名单。
  希望滇池可以尽早恢复其“高原明珠”本色——“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