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总是那么善解企业意

白酒塑化剂新标准将出台 含量指标将放宽

日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透露,白酒塑化剂新标准将在两个月内出台,新标准的含量指标将有较大幅度放宽。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出台酒类塑化剂标准的国家。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与生乳新国标标准的降低一样,白酒行业的后续发展危机四伏。[详细]

曼秀雷敦乐敦眼药水中日两标准

同款儿童用眼药水,中国销售的含有防腐剂,而日本销售的却不含。曼秀雷敦公司旗下的世界销量第一的滴眼液品牌乐敦(Rohto)中日执行双重标准,眼科专家指出含防腐剂儿童眼药水有健康隐患,呼吁跨国公司在全球应该执行同一最高标准。

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组专家孙忠实指出,根据我国《药用辅料管理办法》,防腐剂可作为眼药水中抑菌的辅料。

儿童眼睛相对成人更加娇嫩。如果说国内企业添加防腐剂是工艺水平上的问题,可从日本的情况看来,乐敦显然已经具备在多剂量滴眼液中不添加防腐剂的制造工艺,而且价格也没有高得离谱。但很遗憾的是,乐敦却并未像在日本一样,把防腐剂从中国儿童用滴眼液中去掉,而是选择了区别对待的双重标准。[详细]

以降低标准换来的合格率不要也罢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曾表示,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国外的检测合格率也在90%以上。

实际上,这个数据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不要说90%,就是百分之百又如何?公众照样担心吃上地沟油炸的油条,喝上添加了化学物质的牛奶,问题食品照样花样翻新地挑战着我们的身体极限。问题在于,安全食品一定是合格的,而合格食品却未必是安全的,这是两个有联系却不对等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三鹿事故”爆发之时,对于“三聚氰胺”为何物我们都不甚了解,更不要说检测了,这样的牛奶当然是“合格”的,但你敢说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监管,本是一项技术活。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不仅取决于检测设备和技术等硬件条件,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意识和责任。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乳品国标”。因为被一些利益所影响,此标准甫一出台,即被舆论批评为“一夜倒退25年”。而速食食品新国标,也被指“标准降低”。

由此观之,不能不说“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如同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全班倒数第二”一样,不仅不足喜,反令人忧心忡忡。因为公众真正渴求的是食品安全,而非掺杂了各种利益考量的“合格率”。更重要的是,以降低标准,更直接点说降低食品安全指标为代价而取得的高合格率,不仅无益于改善食品安全的糟糕现状,反而人为营造了一种“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从而掩盖了监管方面的诸多深层次问题。[详细]

把现成的行业内国际标准放在一旁,一定要降低标准去制定一套本国规定,对此国人并不陌生。2011年,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备受诟病时,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坦言,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

所谓从国情出发,就是要迁就到部分企业的利益,把行业标准降低。这种掩耳盗铃的行径,你好,我好,大家不好。现在是什么样信息发达的社会毋庸多讲,自家的门槛,别家的门槛,世界通用的门槛,瞒不住,遮不了。没有标准或是标准过低,最终只会发展出一场整个行业的堕落狂欢,一地的纸屑扫都扫不干净。即便在这样的低标准运行中,还是不时在产品质量上出更大的纰漏。在市场最惨淡的时候反而选择降低标准,这种假繁荣,人心向背定成败,让整个行业成了笑话。[详细]

安全食品不能靠企业凭良心生产

蒲长城还曾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身为国家质检总局的高级官员,蒲先生抛出这样一个观点,着实令人惊诧莫名。“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这纯属一句正确的废话,什么样的食品不是生产出来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一要靠行业自律,二要靠严厉监管,两者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为如果没有严厉的监管,再善良的商人迟早也会暴露出逐利的天性,反之,再无人性的商人也会忌惮于无处不在的监管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些食品安全治理较好的国家,也用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制度的科学和监管的到位,才会有人性的向善,道德感的提升,两者岂能错位?

从合格与安全的混淆,到监管与生产的错位,不仅说明一个官员对常识的缺失,也是对其职责的一种漠视和矮化。

寄望企业“良心发现”忽视制度漏洞、放弃逐利天性无异于痴人说梦。屡屡爆发的质量问题,固然有企业自身的问题,监管问责的不到位亦难辞其咎。去年11月,乳品新国标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却被称为“适应国情”。蒙牛多次出现问题,却可一再声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光明总裁郭本恒曾公开抱怨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太多,但无一被检出有问题,结果这些“合格”产品却频繁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产品是如何通过检测,抑或是它们都碰巧没有被抽检?无论是何种原因,“合格”产品频出问题、爆出质量问题后除了下架、停产,涉事企业鲜有接受更多处理,都会为乳制品企业带来侥幸心理,间接为问题乳制品大开方便之门。

产品质量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基本立足点。食品安全不能指望企业自觉成为“业界良心”,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以法投票加大监管问责力度,清除市场中的害群之马,方能还业界一片纯净天空,让国民品尝到安全食品的点滴幸福。

食品安全岂能以“吃不出事”为标准

实际上,曼秀雷敦乐敦只是跨国企业执行双重标准中的一个。去年就有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立顿的几款茶饮品均含有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立顿生产商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很快发布声明称,自己的产品完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是安全和合格的产品。

早在2010年,美国方面爆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但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其“特丁基对苯二酚”含量却未超国标,“聚二甲基硅氧烷”则因无相关标准暂无法检测。最终,麦当劳以“符合中国现行标准”完胜。

麦当劳、立顿等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不仅责任感弱化,还美其名曰是为适应中国市场特点做了调整。其实,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缺乏基本道德操守。然而,我们在愤怒之余却无可奈何。跨国食品企业之所以敢在中国降低产品质量,除了我们自己监管不力外,还存在国家标准过低,甚至严重滞后的问题。

这种标准的“差距”在我国并不罕见:植物奶油被曝光有危害,但我国没有强制性的限量标准;雀巢等婴儿米粉在瑞典被爆含有毒物质砷,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同品牌婴幼儿食品则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可口可乐在上海生产的原液被检出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该公司称该防腐剂在中国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面对如此宽松且混乱的标准,难怪有网友调侃欧美是以消费者健康为首要,而我们却是以“吃不出事”为标准。

黑心企业固然可恨,但政府必须承担更大责任,需要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加大监察力度,如此才能保障食品的真正安全。[详细]

食品国家标准不仅关乎个人健康,同样关乎一国之尊严,不可等闲视之,不可怠慢之,更不能成为企业“绑架”民众健康的帮凶。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241期:住房信息联网能否降低房价

这个被寄予“抑腐败、降房价”期望的设想至今也没实现。

第240期:养老不靠养老金,靠?!

既然养老金靠不住,为何还要强制缴纳,并且缴满15年直至60岁?

第239期:谁把板蓝根变成神药?

板蓝根之所以成为无病不治“神药”,怕是与药性无关,而与有关部门疾病乱投医的“维稳”心态有关。

第238期:别让公积金继续劫贫济富

让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公积金政策,不是好政策。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