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概要: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对于我们一个又一个家庭与个体来说,有了垃圾之后一扔了之。然而就在这日复一日,仿佛轻描淡写的一扔了之的过程当中,一座又一座城市却已经不堪于垃圾的重负。我国每年的垃圾增长速度堪与GDP比肩,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没能跟上,全国垃圾中有四成没有集中处理。北京的垃圾在未来四五年内将无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场已与居民区为邻。

垃圾与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剧,垃圾处理的“中国式出路”在哪里?垃圾处理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烧与不烧的争论,而是怎么烧的问题。只有持续努力地推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这才是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新浪环保 微博] [垃圾学院 微博]

城市与垃圾的遭遇战:数百城市已经无处填埋垃圾

我国垃圾增长的速度太快了,上海市一年的生活垃圾相当于5个金茂大厦的体积。而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堆起来,相当于一个景山的体积。数据显示,全国近700个城市当中有2/3的城市已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有1/4已经基本没什么垃圾填埋堆放的场地了。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的产量也与日俱增,“垃圾围城”之势不减反盛。[详细]

北京:垃圾填埋场已成包围之势
北京:垃圾填埋场已成包围之势

垃圾填满的几十米深的大坑、生活在“垃圾圈”中的人们、焚烧垃圾的滚滚浓烟、肆虐的蚊蝇和垃圾中觅食的奶牛……这就是北京周边非法垃圾填埋场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广州:垃圾场散发恶臭遭投诉
广州:垃圾场散发恶臭遭投诉

连日潮湿闷热,一座扎根番禺南村镇超过20年、垃圾堆积量超过千万吨的垃圾填埋场,又因恶臭袭人遭到周边居民的投诉。

国内垃圾分类现状: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10年过去了,效果怎么样呢?“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喊着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另一方面但却鲜有城市真正见到实效。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详细]

小调查

北京:逾六成市民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北京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概念的城市之一。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开始垃圾分类。然而,10多年过去了,垃圾分类处理却令人尴尬地一再成为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逾六成被访者不能做到垃圾分类。

上海:垃圾分类主要依靠保洁员二次分拣

上海自1996年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几度更替之后,确定为现在的四色垃圾桶,并据此建立了分类收运体系(不同类别的垃圾由不同企业、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转运),在全市1400多个小区推行了试点。据调查,分类成效最明显的小区,居民的参与度并不显著,很多是依靠保洁员的“二次分拣”,他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场所,是小区里人们躲着走的垃圾箱房。

广州:部分试点社区垃圾分类流于形式

广州正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尝试。然而媒体报道称,在部分试点小区里,一方面居民指责分好类的垃圾被环卫工混合收走,挫伤积极性;另一方面,环卫工人则抱怨垃圾分类后,工作量大增。部分试点社区垃圾分类已经流于形式。

杭州:部分社区试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引发争议

杭州市自2010年起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但垃圾“不分类”“分错类”的情况相当普遍,于是在杭州一些小区便有了垃圾分类“实名制”的基层实践。“紧箍咒”的确让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效果,却也引发了是否侵犯隐私的争议,甚至遭到一些小区居民的抵制。

垃圾分类经验分享

垃圾分类处理不仅仅是将性质不同的垃圾分别投入废物箱这样简单的操作,而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各方来共同合作的复杂系统。国内外很多城市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各个环节,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国内有益尝试

要让垃圾真正减量化、资源化,关键在前端分类。如果政府预算能够考虑到“前端”需要,提供专项资金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对分类指导志愿者、从事“二次分拣”的保洁工等给予补贴,加大环卫分装、分运设备的投入,那么垃圾分类的推行效果就会更明显。

制度建设:推行垃圾分类试点社区

每周四,是北京市的垃圾减量日,今年全市新增1200个城镇社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政府将继续向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桶等设施,并确保分类后的垃圾能分类运输、处理,真正实现垃圾减量。

垃圾分类实名制:督促市民互相监督

在杭州部分社区的回收厨房垃圾的垃圾桶里,绿色塑料袋上标明了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出的厨房垃圾,都会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则公示在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一目了然。

绿色物业管理:明确分类技术标准

深圳试行绿色物业管理制度,为小区垃圾分类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比如,垃圾收集分为室外容器内垃圾的收集和室内(各楼层内)垃圾收集两种方式。避免隔夜垃圾发酵,室外收集一般一日两次,分类收集,分类存放。

奖励机制:用回收物换礼品

在上海,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投交可回收物便能换得积分,并获得自己的一本“绿色账户”。今后,加入“绿色账户”不仅可以兑换礼品,还有希望获得上海动物园等五大公园的门票。

台北:资源全回收 垃圾零掩埋
台北:资源全回收 垃圾零掩埋

台北市在2000年提出2020年“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环保愿景,希望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措施,达到“焚化垃圾量极小化”、“资源回收量极大化”及“除天然灾害紧急状况下,不再以掩埋方式处理废弃物”的目标。台北市从1991年开始焚化处理,并确立“以焚化为主,掩埋为辅”之目标,目前非资源垃圾99%以上已采焚化处理。为了减轻焚化厂的处理压力,台北市1992年即开始推动资源垃圾回收。自1997年开始,台北市实施“垃圾不落地”及“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规定市民必须将垃圾直接交给垃圾车收运,采取定时、定点、定线清运垃圾方式,方便市民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一次完成。

国外经验借鉴

日本:垃圾分类规矩多如牛毛
日本:垃圾分类规矩多如牛毛

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 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除此之外,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必须和专门的电器店或者收购商联系,并要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的话,要付钱。

美国: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垃圾管理公司是一家全美闻名的垃圾收集和运输公司。

瑞典:垃圾分类成为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都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每家每户附近都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里……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德国:垃圾分类已有百年历史

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通常情况下,每栋住宅楼都有3至4个垃圾箱,分别存放各种包装物、不可回收垃圾、纸制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据住宅楼的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家电、电池、家具等垃圾则采取定点收集处理。德国学校的老师和父母们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小常识 更多>>

饮料包装回收知识

利乐包装变身建筑原料
利乐包装变身建筑原料

如果你仍然感慨,在这个时代买不起房子,那么何不用牛奶包装来造一座自己的房子?作为一种由纸、铝箔和聚乙烯塑料复合而成的材料,我们日常所见的像利乐包装这样的牛奶饮料纸包装一共有6层,其中纸浆、铝和塑料的含量分别约为75%、5%和20%,这样的组合可以尽量阻隔空气和光线,使身在其中的牛奶或饮料难以变质。而铝和塑料,恰好是建造板房的彩乐板最好的原料。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有2000条长椅就是用回收的牛奶包装制作而成的。

牛奶饮料纸包装是100%可再生利用资源
牛奶饮料纸包装是100%可再生利用资源

牛奶饮料纸包装是100%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消费后的包装经过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进入到了回收环节之后,再经过各种再生处理技术,小小的包装可以“变身”为再生纸、彩乐板、塑料粒子和铝粉等再生制品,节约了资源并保护了环境。

垃圾微词典 更多>>

可再生(renewable)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可以再生更新,从而能被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等。

可回收利用(recyclable)

指将废弃物作为资源或原材料加以再利用,包括多种方式,如重复使用、再生利用、堆肥、热能利用等。无论是可再生利用、可重复使用还是可降解,都是比较环保的表现,但都必须结合市场状况、运输路途、管理措施等等具体条件,来判断哪一种更为优越。

可重复使用(reusable)

重复使用指不止一次使用某种产品。重复使用只是对使用过的产品进行收集和交换,无需再加工,可以节省时间、金钱、能源和资源。但重复使用的环保性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运输、清洗等过程中的能耗等等。

可降解(degradable)

可降解垃圾指可以自然分解的有机垃圾。垃圾实现可降解,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但可降解并不一定等同于最环保,因为可降解垃圾如果不经过科学管理,随意堆放,也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垃圾焚烧

垃圾焚烧,或称垃圾焚化,是一种废物处理技术,指焚烧各种有机材料或物质,以缩减废物体积。焚化垃圾时会将垃圾转化为灰烬、气体、微粒和热力,而热力可用于发电。气体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需要去除污染物,其余残余物则用于堆填。

垃圾填埋

垃圾即使经过回收再利用、焚烧、堆肥等方式减量、处理,也总仍有一部分剩余物需要采用填埋法进行最后处置。其投资相对较少、工艺简单、处理量大,并可以实现地表的无害化。

垃圾减量

垃圾减量的实质是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垃圾的最终填埋量。包含3个阶段性内涵:一是减少源头产生量;二是减少中段清运量;三是减少末端处理量。

垃圾的干湿分类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做得越细,分出来的可再生利用的物品就越多,后端进行再生利用处置的效率也越高。垃圾干湿分离法具有便于大众理解,且操作简便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在收运时仍大多采用混合收运方式。

结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不论选择填埋还是焚烧,合理分类都是垃圾处理的基础。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有了迟滞的理由。日前,北京市民黄小山(网名“驴屎蛋儿”)自掏14万元在北京昌平区建起了一个垃圾处理项目,把它命名为“绿房子”。虽然“绿房子”现在还处于“听起来很美”的阶段,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政府齐抓共管,全民共同参与,我们终能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七嘴八舌热议垃圾分类

名博关注垃圾处理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