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高原,茫茫雪域。
  仅仅在20多年前,西藏还被视为神秘之地,因其交通不便,阻止了绝大多数人圣地神游的梦想。
  还在1年前,便捷的航空旅行同样让进出西藏的人们望而却步,北京至拉萨来回机票价格高达5080元,而这相当于东南亚一些旅游线路的价码。“进藏比出国还难”,这也使西藏得以一直维持神秘,让好奇者愈加好奇,让向往者更加向往,西藏的神秘感被夸张,被放大。
    2006年7月1日,一条铁路或许会改变现实,美丽神异的西藏将会在更多人面前揭去奇诡的面纱。西藏,将不再遥远。
  藏民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或许正因如此,这个民族显得格外有智慧和充满想象力。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在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统一西藏后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以文学、藏医学、建筑、绘画、雕塑等为主的艺术形式,优秀文化又反哺民族精神,使藏民族历尽磨难而生生不息。[发表评论]
调查:想象中的西藏
1、你去过西藏吗?
去过并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去过,但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的了解
没去过,但计划一定要去的
没去过,今后去不去也无所谓

3、你认为西藏强大的吸引力来自于?
交通不便利及地理环境恶劣带来的挑战性
相对纯朴的民族文化
纯净的宗教氛围
一种民众自发的集体渲染
没仔细想过
2、西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神秘气息
奇特的藏族文化
挑战性的地理环境
浓厚的宗教氛围
各方面都有一些吧
4、如果你去西藏,你希望在那里得到什么?
短暂的解脱
一种不同的游历经历
借助特殊的地理及宗教环境而获得的思想上的提升
一场美妙的邂逅
没想过
西藏离天很近离你不远
    西藏的景观风物固然神奇,但是我们更关注生活在那片神奇高原上的西藏人。为此,本刊派出精锐的报道小组,试图进入西藏社会肌理,进入西藏文化经络,进入西藏的历史人文,进入西藏人民深处,通过对西藏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报道,向读者展示西藏的魅力。我们期望打开藏人的心屝,透过现代社会各种力量对西藏的影响,真实呈现藏民族面对现代化的真实心理。
    比如,八廓街的居委会是怎样工作的,一个磕等身长头的普通藏民对于故土和宗教有着怎样的情怀,被称为“高原荷马”的《格萨尔王》说唱艺人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藏族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藏族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唐卡画师如何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来…… 详细>>
达娃央宗:圣女在人间
    16年前念青唐古拉山下点火的圣女,如今已是一个5岁男孩的母亲,不复当年的精致和完美,而这正是她想要的最自然的生活。
  “我没有野心,我从来没有想自己会有多富裕,过跟普通人多么不一样的生活。”
  “李宁是干什么的?举重的吧?”
  大家总说我的命运是因为1990年点燃亚运圣火而改变的,其实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改变。
  被选去点火也挺简单的,他们在各个学校挑人,也去了我当时上学的西藏艺术学校。大概下午5点多钟吧,那天刚好是星期天。有个人问我叫什么名字,又问我是哪个班的…… 详细>>
珠峰顶上的夫妇
    大齐米自1990年首次登顶珠峰后,累计三次登顶。他和拉吉的父亲大次仁是西藏登山队第一批队员,1988年正式入编之前,他们都是西藏登山协会的临时工。“那时候都是外国人登珠峰,我们就帮忙背东西,上山之前都有严格的规定,背到什么地方必须下来,不允许擅自登顶。如果像现在这样放开登,以我那时候的身体状态,上个七八次肯定没有问题。”
  东西背到指定高度,再下山领上几百块钱,回农村种地等下一次通知。直到1987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准备联合登顶,他们才在北京集训一年,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
  1988年,中日尼三国联合完成了南北跨越的壮举,拉吉的爸爸大次仁从南坡上自北坡下,成为中方四名登顶英雄之一…… 详细>>
诗人贺中:拉萨守望者
    诗人贺中,身材高高大大,一条汉子。
  每次见到贺中,都见他呼朋唤友,满座高朋。桌子上摆开几十瓶“百威”啤酒,早年的习惯是一字溜的白酒。夜夜笙歌,纵酒狂欢——诗人贺中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诗人贺中常常腆着啤酒肚,一边灌着“猫尿”,一边在饭桌上、酒吧里高谈阔论,放浪形骸,肆无忌惮,一副才子放旷的模样。用贺中本人的话说,自己是“皮厚、话多”的话痨子,一个老顽童;血管里流着汉、藏、蒙古和裕固4种血,又是一个“老杂种”。
当谈及诗与当年的“拉萨文学派”,狂放的诗人贺中消失了。严肃,认真,爱较劲,眼前是另一个贺中……详细>>
万玛才旦:惟一在拍电影的藏族导演
    “又有300人来看电影了!”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说:“我不喜欢对陌生人说很多。”两次采访结束,他感觉有点上当:“我说得太多了。”可记者也不轻松,面对一个几乎不用从句和形容词的人。
  6月13日晚,万玛才旦在回家路上顺便一拐,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小小的校园。2002-2004年,他在这里走进走出。教学楼7楼,是他上课的地方。校门旁边的放映厅,《静静的嘛呢石》放过两遍。他把工作室安在学校旁边,不远处是贾樟柯的。
  书架上有35mm电影胶片盒,还立着一只身缠哈达的“金鸡”和好几座奖杯。从2005年8月完成后期以来,《静静的嘛呢石》已经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详细>>
高原上第一支摇滚乐队--“天杵”
    傍晚6点半,拉萨北京中路的“红树林”网吧二楼,旦增达娃、扎西平措和索郎尼玛走进房间。巨大房间里散乱地摆着吉他、六弦琴和架子鼓。这就是西藏第一支摇滚乐队“天杵”的排练场地。
  架子鼓上,扣着一口黑亮小铁锅,代替牛铃——乐队很能因地制宜解决困难。
  旦增达娃,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老师,1998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在拉萨开办了西藏第一家弦乐酒吧。不久,就聚起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这其中有公务员、中学教师,还有藏戏团乐手。两年后,西藏第一支摇滚乐队诞生了。
    白天,乐队成员各自去上班。每晚6点半之后……详细>>
洛桑次仁:从小职员到董事
    6月24日是儿子8岁的生日,洛桑次仁向董事长告了一天的假,“要陪儿子”。这样的时间,对这三口之家来说,少之又少。
  39岁的洛桑次仁是西藏信通工贸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筹备中的西藏金哈达集团高层,该公司是“西藏最大的民营企业,资产近3亿,年利润3000万元,正在为3-5年内的上市计划做准备”。
  洛桑负责公司属下的酒店、药业、藏獒养殖。没有星期天,上午7点起床,送儿子上学,然后到布达拉宫跑上半小时,9点到办公室。工作一天,晚上12点回家,凌晨1时睡下。太晚了,就在办公室对付一宿。
  家在山南地区扎朗县城,父母都是公务员,所以“从小就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没有受过更多的苦”。扎朗小学、山南一中,然后在1986年顺利考上西南师范大学…… 详细>>
高原“荷马”:桑珠
    烈日灼人,拉萨市郊西藏社科院的一排平房里头,却凉爽得很。
  桑珠端坐在卡垫上,干枯的右手转着经筒,一边咿咿呀呀地唱着、念着。今天,他似乎格外兴奋,一旦唱起来就怎么都停不下来。桑珠今年85岁了,眼睛和耳朵已经不太好使,好久才认出仁增——仁增是西藏社科院《格萨尔王传》小组的副研究员。
  而桑珠,就是高原上最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之——《格萨尔王》说唱艺人 。
  脸上布满了深深的褶皱,下巴尖瘦干瘪,一副大得有些滑稽的眼镜脚架用绳子系在脑后,唱得累了,停下喝上一口女儿端过来的黄色酥油茶。……详细>>
唐卡画师:格桑次旦
    我对颜色要求特别高,不干净我就不舒服,如果胶不好,里面的渣子没有去掉,肯定要影响着色。在舌头上调色也有这个问题,刚喝了酥油茶,舌头上肯定有些小杂质的,你把笔放上去舔舔,再涂颜色,颜色一样不干净
  寺庙里珍藏着很多珍贵的唐卡,但是现在的酥油有问题,把画熏得特别黑
  什么是唐卡
  唐卡是一种以宗教内容为主的卷轴画,既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又是佛教、苯教信徒修行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信徒来讲,修缮和供养唐卡是一种积功德的行为,修行者把唐卡画中的圣像作为修行中观想和膜拜的对象,悬挂于家庭佛堂和寺院、庙宇的墙壁或柱梁上,其魅力完全不受尺寸大小的限制,也不受表现形式的影响,它是匠人的劳动成果,也是艺术家的心灵表达,更是宗教信徒们的修行依托和日记。
“格桑啊,你要好好学,学好了将来一定会有用的。”1970年,格桑次旦12岁,挂着出入证在大昭寺里跑来跑去,是当年大昭寺修复上百名藏族技工里最小的一个。
  那个时候的他“很瘦,很勤快”,老师傅们口渴了,“格桑,去买个甜茶嘛!”详细>>
洛桑罗布:一个藏医=一所医院+一家制药厂
    西藏藏医院有内地所有医院都看不到的景象。医院大楼门口立着一尊西藏最伟大的医生、《四部医典》作者宇妥·云丹贡布的塑像,塑像底部堆满了病人供奉的鲜花和果篮。拿着诊断单的病人虔诚地立在塑像前面,和亲属一起念经祈祷,祈求早日康复。
  57岁的洛桑罗布是藏医院胃肠科的专家,属于解放后藏区第一批通过正规培训成长起来的藏医。他的专家门诊室里挤满了病人,实在挤不下的才在外面的椅子上等候。老藏医似乎并不在意威严和秩序,笑眯眯地询问病情,好脾气地提醒站在一旁的病人不要过于大声地聊天。
  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的态度与给病人看病一样严谨,他用藏文写了一个不短的提纲,一丝不苟地按照提纲发言。 ……详细>>
八廓北街21号
    如果说,八廓街是拉萨的心脏,那么八廓北街21号,就是这颗心脏的管理中枢。
  八廓北街21号,是八廓街居委会的门牌号,在拉萨,居委会是最基层的政府职能部门,既是党组织,又是行政机构。
  八廓北街21号里的日常生活,虽具体、细碎,却真实、有力。1995年,以八廓街居委会为纪录对象的《八廓南街16号》(导演段锦川),获得了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
  6月的下午3点多,在八廓街熙熙攘攘的酥油铺、甜茶铺、奶渣铺、牛肉铺、卡垫店、宝石首饰铺丛中,在藏刀、藏帽、藏币、摇经筒、经书的叫卖声中,我们找到如今已迁移至八廓北街21号的居委会大门。大门上头,满满当当地挂着6块牌子 …… 详细>>
大昭寺外市井众生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围绕这项浩大工程的各种争议就此告一段落,但西藏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却不会因此而停滞。
  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对地区社会文化有着或好或坏的影响。一个开放的民族,不会拒斥现代化,在我们的采访中,即使最保守的藏族学者,同样认为藏民族需要现代化,问题在于,如何既不丢弃传统菁华,而又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如何现代化,这是一个庞大而沉重的命题。我们以大昭寺为圆心,随机遴选了拉萨社会各阶层的15个人,作一个横截面解剖——这或许不是观察西藏社会最好的方式,但一定可以从中一窥西藏人在面对现代化时的复杂心态……详细>>
西藏,艳遇路上的驴友们
   6月10日,拉萨市巴尔库路的一家饭馆里,广州女驴(旅友昵称)木槿和大连男驴海川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
  他们宣告结婚,为他们证婚的是其他五位在西藏认识的驴友。
  他们认识才十几天,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到一周。
  “刚到拉萨就被人告知,来这里没有艳遇,就白来了。”珠海驴友小璇说,她和别人相约进藏,十几天的旅行后,三个女孩子有两个都在这里找到了男友,其中就包括宣告结婚的广州女孩木瑾。而在越来越多的西藏读物里,“艳遇”已成为藏地旅行的组成部分之一,西藏是阳朔和丽江之后最热门艳遇胜地。木槿怎么看都不像是那种很疯的人,个子高挑,戴副眼镜,文文静静…… 详细>>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