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们都是异乡人》

有家乡,就有异乡。但当权利与户籍捆绑在一起,却人为制造了无法融入迁居地社会的“祖国的异乡人”。社会开放、城镇化加速,异乡人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这是个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都是异乡人》的报道完全到了一个时机,可能这个矛盾2012年年底到了非常尖锐的时刻。我们认为它具有了新闻性和新鲜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决定来做《我们都是异乡人》。

封面报道标准:杂志思路应更接近书籍而不是报纸

《中国周刊》刊期比较长,不是每周一出,目前客观情况是,这本杂志肯定是不能跟硬新闻的。我们报道关注的话题是一个长时间段,这个社会比较注重的一个问题、一种情绪、一个矛盾,而不是某一个具体事件。有价值的新闻会经历很长的传播时间段,重点不是什么时候发生,而在于价值。---《中国周刊》副总编辑徐一龙 [微博][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分享:《日本新首相复活记》

如果我们简单的做安倍怎么当选、安倍的世家,这被很多媒体做的非常多了,我们得另辟蹊径。在日本的文化中一个辞职的首相(安倍之前当选过首相,因为健康原因辞职)是很难再度复活的,不像中国的官员复出很常见,在日本是很少的。安倍为什么会重新复出?对于日本人是非常特别的事,日本人动不动谢罪,有辞职下台,甚至有自杀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觉得干脆以这个点出发,写安倍身上不为人知的一些八卦,做时政八卦是我们擅长的。

封面报道标准:思路和风格完全走市场化

第一,选题一定是最广大的人群感兴趣的,不是小众的、精英的,是最广大的人群感兴趣的话题。第二,在热点中找到不同的角度,这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重要的还是思路。我们每次封面选题确定之后会给发行部门过目,说白了他们会说好不好卖,我们也会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这个选题思路、方向甚至整个选题作出调整。---《VISTA看天下》副主编陆晖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分享:为什么封面选择柴静和刘瑜两个人?

有很多理由,比如说其实她们都践行着自由的精神,两个人都是靠自身能力拥有在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女性,都有柔美的外貌,但一旦发生不无犀利,都有自己不可小看的影响力;没有一个理由像刘瑜像我们表述的那么有力,不是因为她们两个人多么相像,而是可能像她们这样的人太少了。她们会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会把她们放在一起,而且两个人都认可。

标准:符合哪些条件才能上《人物》的封面?

第一,这个人物必须是和社会大环境以及时代是有紧密关联以及互动的;第二,我们特别重视这个人物的内心驱动力,这个人物的性格对这个人物故事的推动,就是说我们要判断这个人物是有性格的。一个是时代,第二是内心驱动力,这是我个人把控封面报道的一个原则,但是我感觉我们团队目前基本上也是以这个原则来做选择的。---《人物》杂志副主编张捷 [微博][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分享:《李春城的太阳梦》与《雾照雾霾》

这期是封面报道两个不同的结构,《雾照雾霾》是我们平时比较通常的操作结构,就是三到四篇文章展示一个主题,但因为时间短,这个报道其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说,其实每一个小标题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角度成一个单独的文章,但是因为时间太紧了没有办法展开。《李春城的太阳梦》就是一篇文章,我们平时比较少用这种封面报道的操作形式。

标准:要上封面文章一定要采访量非常充足

首先从选择的角度来讲,首先还是重大的事件或者重大的人物,我们想追热点,跟网站或者跟日报比其实都有很大的劣势的;从文章的具体要求上,我们是非常强调自采的一个媒体,所以说如果要上封面文章一定要采访量非常充足。---《瞭望东方周刊》专题部主任张瑜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分享:《换届时刻》

《壹读》算性别可能偏重于男性,更关注时政八卦,这个时政八卦就是要做最大公众化。本期封面报道的资料来源主要是:第一,合法的出版物;第二,公开的史料;第三,党报的报道,还有它的封面;第四,外媒的报道;第五,老照片。也是很集中体现了《壹读》现在办刊的特质,一本文摘类的杂志,非常注重资料的整合,我们现在也在增加一些原创比例。

标准:选题能不能上封面必须团队2/3以上人都喜欢

我们的封面选题会跟其他版面的报题会是分开的,这个会所有人都会参加,不仅仅是采编团队,发行、广告,甚至前台小姑娘,非常鼓励他们来参加。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一个规则,我们判断一个选题能不能上封面、好不好卖,规则就是这个团队的40多人的2/3以上都喜欢。---《壹读》专题总监潘晓凌 [微博][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分享到:
参与_COUN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