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 亮点
第一篇:生态保护优先
高原植被
高原植被
现实:高原植被生长缓慢
    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巨河大川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一个重要起源和分化中心,生态环境独特、原始而又十分脆弱。受严酷的气候条件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生长非常缓慢。50年前的取土坑,至今还是光秃秃一毛不长。当年修建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路段和青藏公路,确实付出了相当大的生态代价,有的路段,路两侧几十公里的植被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详细内容>>
保护:限制施工活动范围
    对临时用地的选址进行严格优化,控制占地面积,尽量减少在有植被的地方盖房修路,并限制施工人员、机械车辆的活动范围;进行植被移植和表土保存,也就是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促进植被恢复或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进行植草试验。详细内容>>
效果:高原植被未因铁路减少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说:“青藏铁路建设对占地上的一草一木都进行了移植和养护,青藏高原植被不仅没有因为修建铁路而减少,相反,高原冻土区植被恢复试验取得成功,还为丰富和恢复高原植被创造了良好条件。”详细内容>>
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
现实:铁路横在藏羚羊面前
    目前我国藏羚羊的种群一共分居于四块区域:新疆的阿尔金山地区、青海的可可西里地区、西藏的羌塘地区以及青海的三江源地区。其中,可可西里地区是藏羚羊产崽的核心区域。周围三个地区的藏羚羊每年6月都要前往可可西里产崽,然后于当年的9月返回。青藏铁路就横在每年要从三江源前往可可西里的2000多头怀孕藏羚羊面前。详细内容>>
保护:设计33条迁徙走廊
    为了让藏羚羊顺利通过铁路,设计的通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缓坡式,即将20米高的路基设计成一道缓坡。藏羚羊在通过时,可以自然地顺着缓坡走上路基直接通过;一种是桥洞式,即将桥墩的高度以及桥墩之间的距离设计得足够大,方便藏羚羊通过;还有一种就是在藏羚羊有可能失足坠落的铁路隧道上方用围栏挡住,帮助藏羚羊改走安全线路。这33条藏羚羊走廊的地段都是根据藏羚羊原有的迁徙路线设计的。或者靠近水源或者靠近草滩,努力将铁路对藏羚羊的影响降低。详细内容>>
效果:300只藏羚羊穿越铁路
    经过两年的适应期,可可西里藏羚羊已完全适应了青藏铁路,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已有300多只藏羚羊安全、顺利地穿越了铁路。据介绍,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后,游客们将可以在列车内或铁路沿线设立的观景站台上,观赏到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高原珍稀物种。详细内容>>
湿地生态
湿地生态
现实:占草原面积大
    唐古拉山以南是青藏铁路沿线草场、沼泽、湿地、湖泊最多的地段,这里也是西藏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一地段原先设计的是普通路基,按照这一设计方案,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修路,造价低,但占地面积大。详细内容>>
保护:尽量以桥代路
    避免因路基对地表漫流阻隔和工程取弃土(碴)场的占用湿地,而造成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或湿地萎缩,设计中对线位和取弃土(碴)场的选择做了充分比选,尽量绕避湿地。无法绕避时,对通过湖泊、湿地进行桥路方案比选,并尽量选择以桥代路方案。为避免路基建筑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在相应路段加大洞设置数量,以保证地表径流对湿地水资源的补充,防止湿地萎缩。详细内容>>
效果:绿色没有减少
    铁路建设者在古露湿地建车站时,投资110多万,成功移植并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人造湿地。阿旺放心了:“虽然修铁路占用了一些草场,但是这里的绿色却没有减少。”目前,古露湿地草皮移植成活率达98%以上,已与高原自然湿地浑然一体。详细内容>>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昆仑山隧道洞口海拔达到4648米,这里6月飞雪,一天四季,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
世界最高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安多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拉萨的第一站,便是地处海拔4705米的青藏铁路安多铺架基地。
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清水河特大桥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全长11.7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也是整个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的重点控制工程。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它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
长江源头第一铁路桥———长江源特大桥。长江源特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桥址所在的沱沱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腹部的大河融区,兼有冻土及融区的双重特性。
世界高原冻土铁路最高时速———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
难题:冻土路基容易变形
    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对铁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冻结的状态下,冻土就像冰一样,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会被它顶起来。到了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冻土的反复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整个钢轨出现高低不平,甚至扭绞成麻花状,影响正常通车。详细内容>>
方案:冷却路基以桥代路
    采用冷却路基思路、主动保护多年冻土工程措施来确保工程稳定性。这一思路的具体措施包括块石路基、碎石护坡,在路基两旁埋设高效导热的热棒、热桩,在路基中铺设通风管,在路基顶部和路基边坡铺设遮阳棚、遮阳板等。还有一种工程设计措施就是以桥代路,这个桥可不是一般跨江过河的桥,冻土科研攻关人员将之命名为“旱桥”。详细内容>>
效果:时速可达100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专家组组长张鲁新说:“青藏铁路未来大规模出现冻土工程病害的可能性较小,行车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实现铁道部提出的‘列车在全线运行时间最短、行车设备实现免维修、沿线基本实现无人管理’三大目标大有希望。”详细内容>>
难题:生命禁区气候复杂
    青藏高原施工区一年四季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每年有115天到160天刮六级以上大风,最大积雪厚度超过40毫米,平均氧气含量还不到内地的60%,这里一半以上的区域为不适合人居住的“生命禁区”。详细内容>>
方案:高压氧舱紧急送氧
    全线配备常规医疗设备3900多台(件),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即送到工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遵循高原生理规律,所有参建人员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习服”一周后,才准许到工地劳动。限定人员作业时间,采用机械施工,降低劳动强度。为了防止高原缺氧,建设单位在海拔4500米至5100米处创造性地运用高压氧舱,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空白。
效果:无高原病死亡事故
    4年多的时间,先后十几万人上下青藏高原,奋战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迄今为止,无一例因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高原病而死亡的事故。详细内容>>
难题:水源污染严重
    青藏高原河流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施工沿线水质普遍含盐量高、浑浊度大,部分地区水源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均不能直接饮用。过去五道梁以北施工单位生活用水全靠用车从几百里远的地方运输,每运一吨水至少需要80元,不仅不能满足职工生活需要,也增加了青藏公路运输负担。详细内容>>

方案:每日净水150立方米
    科研人员青藏铁路建设沿线水源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以清水河水源为样本,提出了集过滤、吸附、钠分离、消毒为一体的净水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在可可西里清水河安装的净水设备已调试完毕并开始供水。处理后的水质优于中国国内《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一设备日产净水量可达150立方米,能满足六千多人日用水需求。详细内容>>
难题:易现白色污染
    青藏铁路自2001年开工修建以来,先后全国各地数十万筑路大军进入雪域高原,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如此众多工人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而铁路建设本身也将产生大量的生产垃圾,如若处理不好将会带来一片“白色污染”。

方案:集中堆放处理
    拿施工过程的现场环保来说,不管是机械还是人员,都不能在现场留有任何垃圾,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必须集中堆放和处理。假设机械在现场遗漏有油迹,施工结束时也必须擦拭干净,决不允许有点滴的油污残留。设置分类垃圾池,生活垃圾按“可降解”、“可回收”、“有毒有害”三类分开收集储存处理。详细内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