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大地震,唐山有3000多名截瘫幸存者。他们不能行走,以轮椅代步,有些人过世了,但仍有人坚强地超越着极限,打破了截瘫病人活不过15年的预言。
1991年,为满足震后截瘫居民组建家庭的愿望,唐山市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募捐了119万多元,建起了康复村。1992年,地震截瘫幸存者中的50个同病相怜的人10余年后组成了25户特殊家庭。村长杨长禄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有残疾人40位,居住在25户内,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全文>>
大地震毁灭了他们的家园,而唐山人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在废墟瓦砾上建起了一座宜居的新城。1990年,联合国授予唐山“人居荣誉奖”,这是中国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人居奖”。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一座美丽、富饶、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新唐山巍然屹立于渤海之滨。全文>>
灾难给唐山人精神上的最大影响就是在最惨烈的灾害中,渴望生存,自救互救,促使了爱的释放,这已构成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唐山青年志愿者就以伤残、孤寡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为重点,实施了“一助一”爱心计划。如今,全市已有1104户残疾人家庭和529名孤寡老人与青年志愿者签订了服务协议。
16万余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以行动来诠释爱的精神,从而让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共青团中央已把唐山市确定为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示范城市。全文>>
这里曾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拟建的“北方大港”所在地,如今,昔日的盐碱荒滩被整洁优美的绿色园林式港口所代替,集堆存、仓储、装卸、货代、运输、中转为一体多功能现代化港口,已经成为了服务京津唐、华北、西北地区重要区域性港口, 这就是“唐山港京唐港区”——渤海湾迅速崛起的一颗璀璨的港口新星。全文>>
唐山陶瓷生产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我国陶瓷工业的发祥地。1989年骨质瓷的发明,使中国陶瓷开始进入世界公认的高档瓷市场。2005年6月25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无铅骨质瓷在唐山诞生,已实现全部无铅生产的唐山高档瓷畅销欧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每年一届的唐山陶博会,都会吸引景德镇、佛山、美国赛勒、意大利阿波罗等中外客商云集于此。全文>>
工业化之路使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河北首富村,1993年,开平半壁店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第一村”。成为改革开放后唐山农村加快发展的一个标杆。
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同步推进。1985年,村民实行劳保制,如今这里的农民退休后人均每月享受退休金近500元,居民享有公费医疗、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村民住宅改造工程实施 ,今天人均居住面积达60多平方米,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文>>
几十年的沉降,这里成了荒芜、脏乱的废弃地;七年的建设,这里蜕变为碧波荡漾、绿意满坡的休闲乐园。城市“肺叶”——南湖公园的问世,让唐山又一次因此而变“新”。
独具特色的南湖公园保持了湿地系统的完整,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2年南湖公园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7月又荣获 “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文>>
一个舞蹈,倾倒了亿万观众;一群老人,映过了璀璨星光。在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由唐山来自基层社区、平均年龄59岁的“俏夕阳”舞蹈队表演的皮影舞蹈《俏夕阳》,以其浓郁独特的地方特色、美仑美奂的肢体语言和激情昂扬的精神风貌,荣获歌舞类节目一等奖。
“俏夕阳”舞蹈队成立于1995年,由社区晨练点的退休老人自发组成。“俏夕阳”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传递着新唐山的活力和信心。全文>>
2005年12月16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正式通航。它承载着一个城市腾飞的梦想——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深水大港,航道最深可达36米,可停靠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货轮,西港区可建深水泊位70个以上,被誉为中国未来的“鹿特丹”。全文>>
“我强打起精神,从噩梦中醒来,醒来才发现这世界变化真叫快……”这是80年代的一种主旋律。1976年后的唐山,同样也经历了从噩梦中醒来和跟上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的过程。
与歌曲不同的是,醒来后的唐山不是强打精神而是精神饱满,也没有在目不暇接的外界变化中掉队的担心,新唐山告别昨日的伤痛记忆,30年后的今天,唐山拥有崭新的现在和未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