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什么热衷于“上学”?

人大校长纪宝成在一次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其一语道破了中国“官员博士化”的现状,顿时引来国内舆论一片哗然。据教育部统计公报:自从1983年5月首批博士诞生以来,此后近三十年间,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量迅速增长。至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竟然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在这场“博士大跃进”中,“官员博士化”进程尤为突出,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中国一度 “读书无用论”盛行,以“大老粗”为荣。但一个时期以来,似乎又滑向另一个极端——唯学历主义、学历本位。人才招聘要文凭、评职称要文凭、考取国家公务员要文凭、晋升提拔要文凭、将户口迁入大城市也要相应文凭,没有文凭似乎寸步难行,甚至有可能丢饭碗。特别是国家公务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岗位居然非硕士、博士不取。事实上,近年来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在选拔干部时,早已不把“大专学历”当回事,而是明确把博士学历作为一个优势条件,这自然使“官员博士大跃进”的浮躁之风愈演愈烈。官员热衷于上学,当然不是单纯地想在大学里学到些什么,而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在现行人才标准下,官员想的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详细]

学校为什么会为官员开绿灯?

本来,官员攻研读博是件大好事,但最大难题就是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许多官员所在单位与攻博学校并不在一个城市,有的甚至相隔千里。究竟该怎样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为此“论文博士”就应运而生了。

只要能写完一篇合乎要求的论文,既可以不用参加招考,也不用天天上课,就能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这就是所谓的“论文博士”。不参加招考,会破坏我国高校的招生规则,那些看似公平正义、阳光透明的笔试、面试,在“论文博士”面前,统统被“秒杀”。“论文博士”很容易让大学变成“学历印刷厂”,只要官员想拿文凭,写篇论文就会万事大吉。

造成“博士”泛滥的现状,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看到的只是利益,而忘却自己培养人才的职责,纷纷降低门槛迎合官员,导致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大大降低。这是高校的自我矮化,既浪费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剧了官场权力的异化现象,玷污博士的学历和荣誉,这无疑是中国大学教育的耻辱和悲哀,亟待政府及教育部门早日规范。

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目前,教育部新闻办已介入调查此事,希望能尽早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详细]

大学真正的“上帝”是谁?

近日,在一场名为“理想大学”的研讨会上,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指出“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都与理想大学背道而驰。真正大学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那些为了镀金而获取学历的人,可以交给社会来培训。

很多人大概不会忘记,很多年前的时候,提及大学,人们总喜欢将其比喻为“象牙塔”,以此来昭示大学是纯洁的、是值得尊敬的。然而,在好多年之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却一再地痛斥大学已经“衙门化”,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利场”,以至于,曾经的“象牙塔”的褒奖,已经少有人记得。因此,今天对理想大学的畅想,其实就是回归“象牙塔”的希冀:希望大学能够有自己的风骨,希望大学能够托起社会的脊梁,希望大学能够引领社会前进的步伐……

在回归的过程中,去行政化是必须,衙门化更是要抵制的,文凭也不能成为交易的筹码,学术及教授应该是自由、独立且有尊严的,校园应该是宽容与开放的。豪华大楼五星级酒店的大学不是理想大学,给官员学历“镀金”、培养不用上课的“论文博士”的大学不是理想大学。理想大学要摒弃功利化等短视行为,远离铜臭腐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着眼于培养担当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学要勇于社会担当,摒弃世俗化功利化短视化的陷阱,在心怀悲悯精神的社会实践中担当大任。[详细]

“官员博士”的背后是权学交易的灰幕。只有在考察官员时更多参考能力而不是学历,才能防止官员向学历里“注水”;只有大学撕掉“行政化”的标签,才能找到真正的“上帝”。转发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