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起外国人在华恶劣行为的视频引起热议。一段是外籍男子在动车举止粗俗、辱骂中国乘客的视频,据称,该名男子为北京交响乐团俄罗斯籍大提琴首席奥列克·维捷尔尼科夫;一段是一名英国籍男子意图侵犯一名中国女子,遭路人暴打。
两个老外都做错了,一个伤害了道德,一个侵犯了法律,英国男子猥亵街头女子的视频在英国照样也掀起了一致的指责声。这说明对一个事情基本的是非判断是没有国界的。犯罪就是犯罪,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随着中国扩大开放、机会增多,前往中国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并逐渐从“过客”成长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其它大城市,肤色相异、语言不同的人越来越多,融入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常见。
现代社会,人与人在法治框架下处理关系、协调矛盾,这是国际通例。外国人也罢,中国人也罢,在法律的框架下,都是平等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甭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甭管是工人农民还是艺术家,触碰到法律红线的时候,不能搞网开一面、选择性执法。 中国对外国人的优惠政策和尊重态度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享受着普通中国民众的各种殷勤,也错误地认为可以在中国无视法纪而不会得到惩处。中国是个法治国家:一方面,中国保护境内外国人的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鼓励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也绝不允许外国人在华犯罪,他们必须依照中国法律办事,对于在华犯罪的外国人,中国不会因为国际友好而包庇纵容。[详细]
既然对是非的判断没有差别,为什么有些老外会在中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有人反省说老外是被国人教坏的,有些国人不检点,让一些老外也学坏了。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首先别人的坏不能成为自己坏的理由;其次一般而言一个成年人是很难被教坏的,因为做坏人要付出成本,除非在这个国家做坏事不用成本或者成本很低。
在那列动车上,一个行为极不检点的老外做了一件极不体面的事,可是我们看到,走过的人一个个走过,围观的人只是静静地围观,漠视着老外污染着公共环境。有些人不去指责老外,制止他的行为,反而回过头劝那位乘客,别跟他计较。这样的事情多了,会让有些人误以为他有很特殊的地位,也就能干一些很特殊的事。
所以,重要的不是老外到中国来会做什么,而是我们怎么对待他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老外也是人,来个老外也不必当宝贝一样供着;当老外犯错时,也不必留面子,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详细]
对外国人的非正常化态度,还可以延伸至中国人在国外的态度上。公众场合的喧哗、夸张的举止,以及近年来“扫店、扫街式”的购买力“展示”,引来了不少负面评价。两种态度看似千差万别,张扬地岔向两个极端,却都不能跳脱出国人自己不够自信、自在的心理原因。
从国家层面说,一个国家如何对待本国国民决定着如何对待外国人;从国民层面说,国民对待外国人的心态,最终来源于国民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己。
走在国外街头,迎面而来的陌生人的善意微笑,你不会认为那是一种习得的、“专属”给外国人的友好,因为陌生人间的相互微笑示意是人与人之间、常态化的友好表达。而走在国内街头,陌生人之间的互不关心、漠然是一种常态,于是,对外国人的友好反而显得突兀,或者至少是反常的。“态度差”背后,是不经意地、融入到行为模式里的待人有别。
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平视他人好像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自觉地高看外国人是一种表现,见到上级、长官条件反射式地微笑何尝不是另一种表现?因此,处在不同社会位置的人,常常处于时而仰视、时而俯视的状态,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态度的变化。人与人本该有的真诚、自信、情感流露被不由自主的“计算”应对所取代,也更不必谈从情绪、态度上推己及人而来的谨守公共礼仪了。亦可见,在国内“失去”自信优待外国人,与在国外“找回”自信大力“血拼”是如此一致。
从这个层面来看,反思对外国人态度是一个小小的切口,更值得我们努力的其实是,如何改变社会管理模式、国家对待国民的方式,来让本国国民在自己的国家获得一种平静、安然的生活状态,以及一种自信、舒展的生活心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