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辩”事件期待更多真相

15岁的非沪籍女生占海特因不肯妥协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自学高中课程。她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称享受公平教育是作为公民的权利,而推动教育公平则是她作为公民的义务,实现异地高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微博好说话,但说话有代价。15岁的占海特没想到“说话的代价”会有这么大:这名在上海生活了10年的江西籍女孩,如今被部分上海籍人士贬称为“蝗虫”;她的父亲于12月8日上午在上海市人民广场被警方以“涉嫌妨害公务罪”拘留;同日,相处甚好的房东突然要求提前退房,给出的原因是“警察和居委会施加压力”。

随着关于占海特一家的遭遇被媒体报道,一个敢于反抗不公体制的“悲情”小英雄跃然纸上,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在坊间流传。但是纵观媒体报道,无论是占海特的父亲被刑拘还是遭遇房东退房,都还是占海特一家之言,至于导致其父亲被刑拘的事发过程和原因并没有被媒体报道,警方的解释也被淹没在口水之中。这一方面是警方公布的内容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媒体对此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而对于被房东要求退房,也只是占家之言称“因警察和居委会施加压力”。对于当事另一方的房东和居委会、警方都没有公开表态。在没有更多的事实呈现给公众之前,就妄下判断说占海特一家遭受不公和“迫害”并不妥当。官方和媒体有责任将更多的细节和真相公布出来,才能还原事件真相,给各方以公平。

微博网友评论称,应该有真正专业、秉承独立精神的调查记者,去做一个调查,揭示一下,那个15岁少女占海特,如何在面对异地中考问题时卷入漩涡,并被一步步政治化、符号化的过程。

“选择性”报道背后的真相

媒体选择性报道让彭宇案谬种流传

1月8日下午,一位85岁的老爷子在杭州南宋御街上不慎跌倒。老人在地上躺了近20分钟,临街商铺和街上众多围观者,无一人主动上前将老人扶起,有人说是“怕扶他起来还要负责任,赔钱”。杭州当地媒体在报道此一事件时,无一例外地“链接”了“南京彭宇案”与“郑州李凯强案”。面对此情此景,顿生四个字的感慨:谬种流传!“彭宇案”后,老人倒地没人扶。但到底是谁搞坏了世道人心?与其说是司法,不如说是媒体,是媒体选择性的报道。

先说这个“郑州李凯强案”,媒体报道所留给社会的认知是这样的:某老人跌倒,李凯强上前扶起,最后被法院判赔7.8万元。但事实是怎样的呢?事实是:李凯强骑电动车与另一骑车的老人相撞(这是李凯强承认的),最后被法院判赔7.8万元;至于“上前扶起”,不过是其中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老人既没有因此才指认李凯强撞她,法院也没有以此认定李凯强承担责任。

应该说,李凯强在为自己辩解时显示了足够的智慧——把自己说成另一个“彭宇”,而刻意忽略了“两人相撞”这个关键事实。李凯强无疑是成功了,他成功主导了舆论,要说谁做了他的最佳拍档,则媒体莫属。也许媒体并不低能,而是下意识里就存在着某种倾向性,倾向把这个事件写成“彭宇案”,而只有写成彭宇案,才足够吸引眼球。[详细]

“背妻男原是薄情人”

四川男子吴加芳因为在“5.12地震”后背亡妻回家的举动,被广大网友称为“最有情意的丈夫”,半年后吴与成都姑娘刘如蓉结婚,再度引起网友议论。在近期一采访节目中,吴家乡的村民却指吴是薄情之人,背亡妻是被逼的,之前一直和前妻闹离婚,而且他不赡养父亲。

从该新闻产生流程看来,首先是外国记者拍了这张照片。此后,该照片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关注,其煽情放大与意义深挖过程,当然是国内媒体轻车熟路的功夫体现,在宣传需要决定媒体态度的前提下,国内媒体一直对真相没有宗教般的敬畏感,而对“符合上级精神”却烂熟于心,选择性观察,集体无意识地失声,观点先决地导演新闻,写好台词上街找市民念出来作为打造声势、铺陈气氛、助推舆论、反映民声的招式,成为常态。对吴加芳背妻事件的自作多情地拨高发酵,先入为主地作价值判断,也是这种心态的显现。[详细]

东莞专家座谈请记者离场 称担心选择性报道抹黑

首批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聘任仪式暨座谈会在行政中心举行。然而,会议刚开始,就发生戏剧性的一幕——工作人员挨个跟媒体记者说:“专家说,在座谈会环节,如果记者在场,可能不好发言,所以希望在刘书记(记者注: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讲话结束后,记者离场,座谈会环节就不要参加了。”

 事后,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就此回应称:“(请记者离场)是我个人的意思,因为担心专家谈到负面的声音时,被媒体选择性地去报道,担心给东莞城市形象抹黑,希望你们能谅解。”[详细]

媒体人要有“小三精神”

小三过街,人人喊打——让媒体人要有“小三精神”,颇有点儿冒天下大不韪的反道德意味。不过我指的“小三精神”,绝不是时下流行的那些插足别人婚姻家庭的第三者,而是指双方当事人之外中立客观的第三方。

记者当然别当第三者,但一定要习惯做“第三方”,也就是公正的旁观者。

首先的要求是,老老实实地当“三儿”,而不是争着去当“老大”——也就是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和开放的心灵,而不要自负偏执地以握有真理自居,自以为掌握着真理和真相,拒绝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提供的事实。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自己掌握的事实是有限的,不谋求话语霸权,保持一种可能被更有理的观点、更确凿的事实说服的心理准备。

“小三精神”的第二层意思是:别“二”——也就是保持一种理性和智慧,不能因为陷于某种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把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干媒体这行的,经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又经过媒体的选拔,有时事的阅历,多是社会精英,正常状态下不至于“犯二”,但陷入某种偏执自负的情绪之中时,就容易犯糊涂,说一些混账话,作一些糊涂的判断,不仅会闹出笑话贻笑大方,甚至引发公众强烈的反感。

“小三精神”的最后一层意思,就是不求身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记者只是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评论员只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别出风头急于当事件的主角,别借事件的报道去炒作自己、搏上位。静默地作一个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让公众看到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记者的身影。某个热点后,公众认识了记者,却不知道真相为何,这也许是记者个人的成功,却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失败。[详细]

习惯站队不适合当记者

新闻报道不是编段子,不是写剧本,也不是比拼精彩和荒诞,而必须忠于事实。记者写报道,不是帮人申冤,不是替谁维权,也不是当某个群体的利益代言人,而必须站在中立、公正的旁观者的位置去记录真相。一事当前先站队者,不适合当记者,而适合当鼓动家。

一些记者已习惯了这样的站队。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一般都有冲突,记者报道的时候,就会选择站在哪一边替他说话。比如,当发生医患冲突时,记者会先入为主地站到患者那一边。毕竟,因为医生门槛比较高,这辈子多数人都成不了医生,尤其是记者,只会有一天躺到床上成为医生救治的对象,患者可能是每一个人的归宿。于是,为迎合这种多数人的利益感,记者就会站到患者一方替患者维权。当带着“替弱者维权”的立场去报道时,关于医患冲突的报道自然就很难保持客观了。

记者在生活中有很多身份,患者、消费者、乘客、家长,但作为记者时,就应该去掉这些利益身份,远离站队,而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这,正是记者这个行业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也是为什么自媒体永远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的原因。自媒体再强大,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记者需要专业门槛——而最大的门槛,就是客观中立的媒介素养。[详细]

不完整的报道,会引发困扰与联想,对当事方和受众都不公平。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97期:外国义卖不要脸是有罪推定

国人不应以有色眼镜看外国人,更不应进行“有罪”推定。

第196期:中国式官方回应损伤公信力

长此以往,官方会自掘“塔西佗陷阱”。

第195期:误工费终结不了“黄金大米”责任

在最新的调查结果中三名当事人被撤职,尚无机构被追责,这是否又成了一次丢车保帅的案例?

第194期:官员发言稿是怎么来的?

本该给低收入者雪中送炭的政策,却成了为高薪者锦上添花之举。

第193期:官员财产公开应一视同仁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官员财产一视同仁的公布出来接受公众监督才是出路。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