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大学都把目光放在培养博士硕士上,对此,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的是科学家、教授、政治家、首席执行官等高层次人才。广义上说,在某一个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行行出状元,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大学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朱清时说:“现在我们社会的人才观有偏激之处。”[全文][评论]
高职新生流失凸显人才观念落伍
    由于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10%,北京市12所高职院校日前再次进行补录,缺额计划达3937人之多。而据报道,在此之前,在京高职批次已经进行了两次补报志愿。多次补报、降分录取、新生流失,除了让相关学校感到尴尬外,更折射出当前公众在人才观认知方面依然落后的现状。近年来,每到高招时节,“补录”仿佛就成为高职院校的“影子”,时刻相随。学生对就读高职的热情始终提不起来,难道是因为社会不需要技能型人才吗?详细>>
中国留学生眼中的法国职业教育
    “出国留学这么苦,付出的成本这么高,你们在国内已经有大专文凭了,得到的证书国内也不认,是不是很后悔?”年轻的留学生们都摇头。“付出这么高的成本,就是要让自己学到本事,让自己能兼容两种文化之长,学历是次要的。”这些年轻的职业学校学生没有像“主流海龟”那样眩目的学历,他们学的是酒店管理,将来做的也是服务行业。但他们现实而努力,不愿愧对自己的父母和祖国,他们在困境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详细>>
首席工人制是人才观的进步
    不问学历和资历,只要技术好,就能成为每月享受定额补贴的“金蓝领”。近日,青岛公交集团维修中心评出了首批30名“首席工人”。这些工人不但可以享受到“技术专家”的荣誉,还获得每月200元的津贴。这种首席工人在本市一“露面”,就受到工人、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一致欢迎。[详细内容]
人才观亟待走出“学历崇拜”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当的人才观在作祟。不改变对学历的盲目崇拜,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素质教育推进难产生的社会原因,呼吁扭转不合理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在全社会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详细内容]
新华时评:让高考冷静下来需转变人才观念
    在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成才观念和价值取向中,“独木桥”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或“正途”。金榜题名之时,好比鲤鱼跃过龙门,一考决定终身,人生从此精彩。其他条条成才之路,则都被视为“弯路”。只见高考考生规模年年刷新纪录,今年又有800多万考生奋不顾身冲上“独木桥”,为自己能否在475万名额中占据一席之地展开激烈角逐。[详细内容]
缓解就业压力:以普通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详细内容]
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谐
    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状况息息相关。事实表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都需要由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详细内容]
职业教育须走规模化之路
    充足的职业技术人才资源,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德国、日本的经验已经给了我们以启迪,规模化发展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日,记者在对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段风文以及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巴南职高的采访中都获取了这样的信息。[详细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人才利用效率不高。“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详细]

  温家宝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发表 会员代号: 密码:
评论: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