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我国人才利用效率不高 |
|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人才利用效率不高。“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成为当下人才浪费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因此“高学历运动”严重浪费了中国人才。[详细内容] |
|
|
近七成的大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 |
|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晴雨表”。前些年,大学生在求职时动辄提出数千上万元的薪金要求,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一份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他们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收入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为了获得理想的单位的工作机会和经验,竟有近七成的大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详细内容] |
|
|
高学历人员遭遇结构性过剩 |
|
回想几年前,“招博士,一次性给10万元安家费,提供住房一套”,“招博士,家属可安排工作”,类似的优厚待遇,在各高校、医院、科研单位等的“招贤榜”上屡见不鲜,但仅仅三两年后,形势急转直下。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就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近年来,一些文史类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开始出现“滞销”,非专门院校走出的音体美专业硕士生也出现了失业现象,还有一些高学历者,因不愿下基层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而隐性失业。[详细内容] |
|
|
高技能人才短缺催热职业教育 |
|
企业用人向学校下订单,学生没毕业就被预订一空,上千元的工资待遇……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低靡,多少毕业生为一份工作四处奔波的时候,中等职业教育这个曾经少人问津的教育形式,因为其极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环境而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日前,记者探访了市内几所中职学校,亲身感受了职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和特点,并就相关问题走访了教育主管部门。[详细内容] |
|
|
畸形人才观把教育逼上绝途 |
|
理想的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特别与经济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受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可谓太深太深了。不少地方政府,把美其名为“出人才”实质上是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并逐年增加对学校的“期望值”。不少学生家长也不惜一掷千金,千方百计花钱让孩子挤进名校,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宝押在教育上。[详细内容] |
|
|
硕士失业折射市场人才观理性回归 |
|
硕士失业同时反映了高校教育的“软肋”。硕士、博士的培养堪称精英教育,但精英也是要吃饭、要生存的。在如今精英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教会他们必要的谋生手段是需要的,学校应补上这一课。按照劳动就业的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后连续6个月以上找不到工作的可在当地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耐人寻味的是,时下硕士以上的高学历者也加入失业队伍,这种现象若发生在前几年简直就是笑话。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详细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