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新京报媒目
1月11日,上海嘉定区民办的斌心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向父母行跪拜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跪听教诲,其后还要在父母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以作永远留念。
这是拿传统文化的糟粕在作秀,还是弘扬孝道教会孩子感恩?事件一经报道,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就开始了激辩。
新京报的千人调查显示,更多受访者关心这种跪拜是否出于学生们自愿所为,以及主办者的初衷是不是作秀刷政绩。
反对者:集体式的孝道感召有表演意味
在众多批评者中,作家、教育学者叶开是言辞较为激烈的一个。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
较为温和的质疑提出,究其原因,规训式的孝道感召是对“孝”的内涵的窄化,它也未必能将学生观念导向行孝自觉。此外还有评论认为,动辄屈膝,也容易让人觉得这跟现代家庭伦理中内蕴的“对等尊重”价值相违。
这似乎牵扯到了文化基因的问题。在中华文化中,跪拜的涵义多少有些模糊,有对祖先的敬重,有对长辈、上级的感恩,也有对封建社会惟命是从式的服从。学校“孝敬文化节”上孩子对父母的三跪九拜,到底属于哪一种呢?
有人觉得,不至于把跪拜父母跟奴性、无原则服从的意识划等号。我们要担心的是把跪拜父母的行为等同于孝敬父母,可能会使得跪拜流于形式化。“用集体化、公开化的方式,看起来制造了一个共同参与的场合,是不是有点‘表演’的意味呢?”
发起者:希望家校合力,拨动情感心弦
谈起让学生对家长三跪九叩的原因,这个活动的发起者、斌心学校董事长傅建清说,一是希望在一学期的德育工作后,能将同学们心中已经孕育的孝亲情感进行一次升华;二来希望通过活动,让家长自身得到教育,形成家校合力。
他介绍,这次活动有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母亲来参加,当自己的孩子向他下跪时,他也情不自禁地向母亲行了跪拜礼。“不在于跪拜的形式本身,而在于亲子间是否在心灵上受到巨大震憾,为孩子甚至家长播撒‘孝’的种子,拨动他们的情感心弦。”
确实也有学生表示,特殊的场合让他说出了对父母的心里话,“要是平常,感觉很肉麻的,(感恩的话)不好说出口。”而有家长更是认同,“别说孩子,连我们都没有亲历过这样的活动。在这样庄严的仪式下,通过实际行动感受传统文化,这比看书印象更深刻。”
对此,《中国教育报》的一篇评论也强调了这一点:不应该忘记了这是在“节日”上,而不是在平时生活中。古今中外所有的正规仪式,都并非完全是生活化的。就是要通过仪式中的“另类”来震撼心灵,让人们记住,并唤醒和激发人们的思考、反省。
一刀切跪拜有待商榷
其实,近年来类似事件并不罕见,有江西的万人为父母同时洗脚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有贵州一学校要求学生周末须完成给父母洗脚的德育作业。对这些外界最关心的常常是:是否自愿?活动过后还会接着做吗?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意就必须得跪拜、帮洗脚?
上海斌心学校跪拜父母活动的发起人傅建清对此也有所反思,“不可否认,我们在此次活动中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让孩子有不同的行孝方式的选择,这还是有待商榷的。”
有评论点明了此间要害,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父母相处的独特个体经验,孝敬父母,也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跪拜可以替代。忽略了传统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的差异,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将好事搞砸。
新京报新媒体编辑 赵力
根据《新京报》、《中国教育报》、澎湃新闻、红网等综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