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远去,江山依然

2015年07月16日09:10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万里 万里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海涛(微信公号:a11096988)

  在试衣间的无意掩护之下,7月15日,A股再现大面积跌停没引起都打的注意。

  这一天的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GDP又精准地增长了7%,可喜可贺,但市场不买账,1000多个股票,一路奔向跌停。

  不是跌停,就是涨停,不是左,就是右,仿佛一辆醉驾的汽车,行驶在一个狭窄的胡同里,以撞了左墙撞右墙的的方式前行。

  于是开始有人怀念去年的这个时候:那时候企业的员工还安心上班,那个时候企业的老板还安心做企业。那个时候很多人还没有滋生在股市暴富的梦想,那个时候没有被洗劫的中产还是中产。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话固然励志,以至于忘了问:梦想万一破灭了呢?

  怀念从前,是我们的特点。忍不住怀念从前,是因为总觉得把控不了现在,掌握了未来。

  7月15日下午开始,很多人开始怀念一个老人,他叫万里。媒体报道,这个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估计80后的一代,基本没人听说过万里,因为他从1993年就退休后就坚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但如果要了解一点“改革开放”的历史,万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万里享年99岁,比前几天去世的成思危,他多见证了近代中国19年。在中国的当下,一个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你去看他的人生,基本上都能看到当代史在他们身上的烙印——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荒诞、悲伤、愤懑、遗憾、蹉跎,以及无可奈何。

  改革开放之初,万里勇于突破禁区。他因为在70年代末主政安徽时率先推动包产到户,让农民免于饥饿,而成为改革的功臣。

  可是,这个故事如今讲起来,已经不像想当时那么动人心魄:从少年时代投身革命,革命成功多年之后,以省委第一书记的身份,因为给给农民放权,让农民免于挨饿从而成为改革功臣——细细品味这个故事,当你纪念这样一个老人的时候,尊敬之外,你还会作何感想?

  我的感想是,亿万农民的土地,因为为了一个赶英超美的美好的目标而被收归国家。不幸的是,农民适应不了“给国家打工”的生产方式,觉得自己的手脚都被捆住了,于是共同挨饿。不甘挨饿的一些农民,比如安徽小岗村的农民,私自“非法”把绳子偷偷解开了。万里的贡献就在于,他在自己主政的安徽,“私自”替组织认可了小岗村的做法,并在安徽全面推广了这种做法——而这种做法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等于重新认可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使用权)。他因此在当时遭到了“搞资本主义”的质疑。

  也就是说,在当时,万里是冒着政治风险,去改变不正常的事情,把属于农民的归还农民。

  那么,问题来了,把属于农民归还给农民,是伟大的吗?这个问题如果问一个小学生,他可能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但如果问我,我就给不出答案。

  对于当时饥饿的农民而言,万里一定是伟大的。但若干年后,当那些饥饿的农民已不再解饿,当他们意识到归还给他们的本就该是他们的,甚至发现该归还的还没有完全归还,那么,当初被解绑时的赞美和感激就会逐渐变淡。当那一代人渐渐凋谢,当那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那些曾经被认为伟大的举动和伟大的事情,往往会被解读出不同的意义。

  没有办法。时人与后人,价值观终将渐行渐远甚至分道扬镳。对此,无人可以控制。比如,前一段儿,朝鲜大赦天下,那些被赦免而重获自由的人,自然会感激涕零的。但他们的感激之情,终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薄,感激是否会变成仇恨亦未可知。

  如果将时间拉长,用更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去看100年前,1000年前,2000年前的人和事,“将属于你的完全归还给你”的伟大的人物,至今还没有出现。因为,行驶在胡同里的那辆车,还在以以撞了左墙撞右墙的方式前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万里 历史 改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